默姓默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夏王朝大禹之臣姜怡,屬於以封邑稱號爲氏。在史籍《三皇本紀》中記載:“神農氏,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這在史籍《路史·後紀四》中也有記載:“黃帝封參盧於‘路’,亦作‘露’。伊、列、舟、駘、淳、戲、怡、向、州、薄、甘、隋、紀,皆姜國也。禹有天下,封怡以紹烈山,是爲默臺。”大禹建立夏王朝後,賜封手下大臣姜怡至紹烈山(今湖北隨州),時稱“默山”。
在姜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怡氏,亦有以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紹氏、烈氏、歷氏、默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默姓默姓起源二
源於突厥族,出自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該支默氏,源出黑氏。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創立汗國,創立者是出身於黃姓突厥部的鳥質勒、娑葛父子。鳥質勒是歐洲人種,他們在接受唐朝冊封后,獨力擊敗東突厥,光復了碎葉。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娑葛殉難,突騎施汗國曾一度出現極大混亂。突厥的另外兩個部,車鼻師部和處木昆部,都是黑氏氏族,蒙古人種,其中的黠戛斯部落中再分爲赤、黑兩氏,赤氏(赤發藍瞳)爲正統嫡傳,黑氏(黑髮黑瞳)則多被認爲是前漢朝大將李陵的後裔。
到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出身於黑氏突厥部的黠戛斯·蘇祿自立可汗,唐朝政府加速了結好蘇祿可汗的各項政治步驟,包括招收以黑氏突厥部爲核心的蘇祿汗國學子入唐學習,加強兩國商品交換與貿易等。
在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李隆基詔見了在唐學習的蘇祿汗國學子,予以嘉勉,並按其部族原稱謂,賜其爲漢姓黑氏。該批學子中留居中原者,遂以唐皇賜姓爲姓氏,稱黑氏,是較早形成的黑氏一族。傳說,該支黑氏家族曾出一達官貴人,因剛直不阿而得罪當朝獲罪,被滅九族。有友人見憐,從中幫忙,兩個二幼子得以逃脫,遂改姓爲默氏。其二子爲保留血脈,一留北方,一留南方。北方即在今天河北省的新樂縣一帶,南方則在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一帶。
默姓默姓起源三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東突厥汗國的可汗阿史那·默啜,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武則天握唐後,給周邊各部族的入掠以可乘之機。東突厥汗國的阿史那·默啜則依靠其騎兵集團的優勢,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長,在唐延載元年~唐開元四年(公元694~716年)間,不斷出掠獲勝,對唐廷造成較大的威脅。武則天曾聯合阿史那·默啜擊敗契丹,後在阿史那·默啜的大規模進攻下,又忍辱答應其苛求。待唐中宗復位後,採取戰略切割的方法,在內蒙古黃河彎曲段以北構築三城,控制了東突厥的集結地域,有效地遏止了阿史那·默啜的進攻。到唐玄宗時期,唐王朝權衡周邊形勢,爲確保對西方吐蕃發動攻勢,對阿史那·默啜實行了加強防禦、侍機擊破的戰略,同時以外交手段相配合,逐漸削弱、孤立了阿史那·默啜的聯盟勢力,原先在武則天時期依附於東突厥汗國的西突厥各部落,先後脫離阿史那·默啜的控制復附唐朝。唐玄宗的分化瓦解政策,加速了東突厥汗國的沒落。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農曆6月,正當唐軍一切準備妥當,準備大舉進攻之東突厥汗國的時候,阿史那·默啜卻回軍率兵攻打位於新疆北部的鐵勒部落拔曳固氏族,並將準備歸附唐王朝的拔曳固氏族部落擊潰。不料,卻因阿史那·默啜恃勝輕歸,不加防備,反而被拔曳固氏族的潰卒頡質略一舉襲殺。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逝世後,東突厥汗國迅速衰落,其各部被唐王朝分化瓦解,大多被北庭都護湯嘉惠、左散騎常侍解琬等收編,首要皆遷於內地,後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阿史那·默啜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默啜”之名諧音漢化爲姓氏者,稱默氏,世代相傳至今。
默姓默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齊默特氏,源於元朝時期乞顏部其木德氏族,世居蒙古阿蘇特遊牧地喀爾沁、阿蘇忒地區,即今內蒙古中部地區。後滿族有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Cimot Hala。後多冠漢姓爲蘇氏、默氏、齊氏、陳氏等。
②蒙古族土默特氏,世居中衛地區,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後滿族有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Tumot Hala,後多冠漢姓爲默氏、趙氏等。
③蒙古族步勒默齊特氏,亦稱布爾哈齊特氏,世居察哈爾地區,即今河北省的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區。後滿族有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Burhacit Hala。後多冠漢姓爲步氏、齊氏、默氏、莫氏。
④蒙古族來默氏,世居察哈爾,即今河北省的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區。後滿族有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Laimo Hala。後多冠漢姓爲趙氏、默氏、來氏等。
⑤蒙古族蘇默爾氏,亦稱舒穆爾氏、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黃山,即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滿族有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Sumir Hala。后冠漢姓爲蘇氏、默氏、莫氏、徐氏、舒氏等。
⑥蒙古族濟勒默氏,全稱爲烏梁海濟勒默氏,世居遼河、阿爾泰山、唐努山、黑龍江、西伯利亞等地。後滿族有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Ulanghaigilmo Hala。所冠漢姓爲吳氏、梁氏、海氏、默氏等。
⑦蒙古族伊圖默氏,亦稱伊圖瑪氏,世居科爾沁地區,即今吉林省科爾沁草原。後滿族有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Itumo Hala,所冠漢姓爲伊氏、默氏等。
默姓默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伊圖默氏,亦稱伊特木氏、宜特墨氏,滿語爲Item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哈達(今遼寧開原)等地區,所冠漢姓爲伊氏、默氏、墨氏。
默姓默姓起源六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夏王朝大禹之臣姜怡,屬於以封邑稱號爲氏。該支默氏就是墨氏。傳說,上古時聖帝舜在位時,天下大水成災,民衆疾苦不堪。經四嶽舉薦,舜帝任命鯀爲水正,負責治理水患。鯀採取堵塞之法,結果越堵水患越大,淹死了很多人。舜帝大怒之下依法殺了鯀,又改任鯀的兒子禹治水,那時禹只有十七歲。面對如此重任,禹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這時,有一個叫墨如的人就向他建議,採取疏導之法。墨如,本爲炎帝神農的後裔,人們皆知道他見多識廣,因此他的建議使禹茅塞頓開,並拜墨如爲師。經過連續十三年的艱苦努力,禹終於利用疏導之法平定了水患。因治水有功,舜後來把帝位傳給了禹,史稱大禹、夏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嬀啓繼大禹爲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封墨如的兒子胎初至孤竹(今河北盧龍),成爲後世的孤竹國開國君主,胎初即以父親名字中的“墨”爲姓氏,人稱其爲“墨胎初”,其後裔子孫傳下去即爲“墨胎氏”,後在商王朝初期正式建立了孤竹國。
孤竹國王族中後有人因故增“犬”偏旁爲默氏,與墨氏、竹氏、竺氏同宗同源。默氏族人大多尊奉墨如、墨胎初爲得姓始祖。
默姓默姓起源七
源於官位,出自先秦時期官吏默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默人,是古代的一種職業化侍衛的稱謂,與其他侍衛不同者,是默人牽有兇悍的獒犬,以看管和護衛主人的府邸,並在主人狩獵之時協助捕獵。這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有註釋:“默,以犬暫逐人也。”先秦時期,多有王公貴胄豢養有犬類以看家護院、縱犬行獵,默人一之時興盛,並世代沿傳。
在默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職業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默人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默氏,世代相傳至今。
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二十四位,多以中山、曲陽爲郡望。
今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新樂市、唐山市遷安市,山西省的晉中市,山東省青島市,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北京市,江蘇省的泰安市,海南省,臺灣省等地,均有默氏族人分佈。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爲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爲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爲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爲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爲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爲中山府,治所爲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爲中山縣,今爲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陽曲郡: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定襄縣。定襄地區位於太原市以北,忻州市東南部。在春秋後期(庚申,公元前541年)屬晉國,戰國時期屬趙國。西漢時期爲陽曲縣,屬太原郡。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移陽曲於太原界,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治段九在原,即今忻州市)。西晉時期,在定襄境西北置晉昌縣,同屬新興郡;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改新興郡爲晉昌郡,定襄縣與晉昌縣同屬晉昌郡。不久,晉昌郡複名新興郡。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丙寅,公元426年),蒲子縣(原地在今陵縣)僑置定襄境北。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公元446年),並晉昌入定襄縣。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己酉,公元529年),定襄縣屬永安郡(郡治在今定襄縣城)。北齊武成帝時(公元562~564年),移平寇縣(原地在今忻州市東十里)於定襄境內東南,後廢定襄縣和蒲子縣。隋文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移平寇縣於崞縣;定襄縣併入秀容縣(今忻府區),屬樓煩郡(治靜樂,即今靜樂縣)。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此地爲劉武周所轄。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唐復置定襄縣,屬忻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忻州爲定襄縣郡(治秀容),定襄仍屬之。唐肅宗乾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定襄郡爲忻州,定襄縣復屬忻州。五代因之。北宋神宗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並定襄入秀容縣。宋哲宗元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安襄縣,屬忻州。金、元、明、清、定襄縣均屬忻州。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5月,定襄屬雁門道(大同)。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裁道,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定襄縣,屬晉東北行政公署。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調整行政區劃,定襄縣屬北嶽區第一行政區。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9月改屬冀晉區第二專區。期間,定襄縣級建置未變。10月,定襄與忻(東)縣合併爲忻定縣,仍屬冀晉二專區。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分置定襄縣,隸屬關係不變。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11月冀晉區改爲北嶽區,定襄屬北嶽區第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定襄改屬晉中區第一專區。1949年8月,定襄劃歸山西省忻縣專區。1959年1月,定襄與忻縣合併爲忻定縣,縣政府駐忻縣城,屬晉北專區(專員公署駐大同)。1961年復置定襄縣,屬忻縣專區(後改忻縣地區)。1983年7月,忻縣地區改爲忻州地區。2001年忻州地區改設忻州市,定襄屬於忻州市。2000年,定襄縣轄三鎮十二鄉。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爲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爲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爲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爲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爲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爲中山府,治所爲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爲中山縣,今爲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陽曲郡: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定襄縣。定襄地區位於太原市以北,忻州市東南部。在春秋後期(庚申,公元前541年)屬晉國,戰國時期屬趙國。西漢時期爲陽曲縣,屬太原郡。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移陽曲於太原界,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治段九在原,即今忻州市)。西晉時期,在定襄境西北置晉昌縣,同屬新興郡;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改新興郡爲晉昌郡,定襄縣與晉昌縣同屬晉昌郡。不久,晉昌郡複名新興郡。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丙寅,公元426年),蒲子縣(原地在今陵縣)僑置定襄境北。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公元446年),並晉昌入定襄縣。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己酉,公元529年),定襄縣屬永安郡(郡治在今定襄縣城)。北齊武成帝時(公元562~564年),移平寇縣(原地在今忻州市東十里)於定襄境內東南,後廢定襄縣和蒲子縣。隋文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移平寇縣於崞縣;定襄縣併入秀容縣(今忻府區),屬樓煩郡(治靜樂,即今靜樂縣)。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此地爲劉武周所轄。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唐復置定襄縣,屬忻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忻州爲定襄縣郡(治秀容),定襄仍屬之。唐肅宗乾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定襄郡爲忻州,定襄縣復屬忻州。五代因之。北宋神宗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並定襄入秀容縣。宋哲宗元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安襄縣,屬忻州。金、元、明、清、定襄縣均屬忻州。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5月,定襄屬雁門道(大同)。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裁道,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定襄縣,屬晉東北行政公署。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調整行政區劃,定襄縣屬北嶽區第一行政區。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9月改屬冀晉區第二專區。期間,定襄縣級建置未變。10月,定襄與忻(東)縣合併爲忻定縣,仍屬冀晉二專區。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分置定襄縣,隸屬關係不變。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11月冀晉區改爲北嶽區,定襄屬北嶽區第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定襄改屬晉中區第一專區。1949年8月,定襄劃歸山西省忻縣專區。1959年1月,定襄與忻縣合併爲忻定縣,縣政府駐忻縣城,屬晉北專區(專員公署駐大同)。1961年復置定襄縣,屬忻縣專區(後改忻縣地區)。1983年7月,忻縣地區改爲忻州地區。2001年忻州地區改設忻州市,定襄屬於忻州市。2000年,定襄縣轄三鎮十二鄉。
1、默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省多此姓:太原、大同、臨汾、朔州、忻州等地均有分佈。《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初見於《姓苑》,歸“入聲”部。唐代有默矩;宋代有默香;明代有默思道,陝西扶風縣丞。
2、默
默姓分布:臺灣臺北、河北新樂、山西太原、內蒙古呼和浩特、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默姓起源:見《姓苑》。
默姓名人:
默思道,明時新樂人,嘉靖中陝西扶風縣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