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達奚姓

姓氏達奚〔 達奚 〕

拼音dá x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達奚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達奚姓
達奚姓頭像

達奚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薄奚氏、達奚氏均爲改奚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中有達奚氏族,稱爲達奚氏,後在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跋宏進行漢化改革的舉措中,多改爲漢字單姓奚氏。按史籍《路史》記載:“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有奚氏。”在史籍《資治通鑑》中亦記載:“今奚氏系由達奚氏改稱而來。”其實,達奚氏實際上就是拓跋·達奚,是北魏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的弟弟,以達奚爲氏稱自己的屬部,因而有達奚氏一族。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是北魏顯祖獻文皇帝的第四子,上有長兄紇骨氏,後改爲漢姓胡氏;次兄普氏,後改爲漢姓周氏;三兄拓跋氏,後改爲複姓長孫氏;大弟即爲達奚氏,後改爲漢姓奚氏;二弟爲伊婁氏,後改爲漢姓伊氏;三弟爲丘敦氏,後改爲漢姓丘氏;四弟爲俟亥氏,後改爲漢姓亥氏;加上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將自己的嫡系皇親改爲漢姓元氏,一共有八個鮮卑“帝室黃金姓氏”,其時號稱“鮮卑八國”,彼此之間百世不得通婚。從此,揭開了一百三十餘個鮮卑族姓氏全面漢化的序幕。

達奚姓 分布

達奚氏源除古老的鮮卑族,今已不再,族人皆已在隋唐時期即漢化,其姓氏省文簡改爲單姓奚氏、達氏,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代郡、河南、譙國、北海爲郡望。

該支達奚氏所分衍的達氏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四百八十三位;而融入的奚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十五位門閥,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一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八百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14%左右。

達奚姓 郡望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爲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爲太守。唐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代 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爲代郡,後爲代縣。漢朝初期爲代國,後改回爲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南北朝劉宋時期及北魏王朝時期,治所在平壽。至隋朝時期改爲高陽郡,屬青州置。唐朝時期,又複稱青州,仍稱北海郡,後又改爲青州。宋朝時期,乾脆稱作爲青州北海郡。金國時期又改稱益都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濰坊一帶地區。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達奚姓 堂號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爲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爲太守。唐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代 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爲代郡,後爲代縣。漢朝初期爲代國,後改回爲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南北朝劉宋時期及北魏王朝時期,治所在平壽。至隋朝時期改爲高陽郡,屬青州置。唐朝時期,又複稱青州,仍稱北海郡,後又改爲青州。宋朝時期,乾脆稱作爲青州北海郡。金國時期又改稱益都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濰坊一帶地區。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達奚姓 姓氏源流

1、達奚(達奚)dá xī

歷史上代北地區複姓,鮮卑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後魏獻帝第五弟之後,爲十姓,遠祖長寧公革,生司空斤,亦單姓奚氏。與於、婁、賀、劉、尉爲北人八族。”《姓氏考略》注云:“後魏孝文帝以獻帝第三兄之後爲達奚氏,尋又改爲奚氏,望出京兆。”或雲後改爲“褒”氏(鄭樵)。

2、達奚(達奚)

達奚姓起源:①達奚,代北部落名,以部爲氏。唐開元末,達奚部落皆叛,見《唐書·封常清傳》。②北魏獻文帝弟之後爲達奚氏。一說,孝文帝以獻文帝第三兄之後爲達奚氏。

達奚姓名人:

達奚武,北周時秦州刺史,代北人。達奚弘,宋時人,著《通西南海蕃行記》。

郡望:京兆。

變化:後改爲奚氏。

達奚姓 歷史名人

達奚姓古代名人

達奚武北魏,字成興,鮮卑族居住在代郡的人,祖父達奚眷,爲北魏懷荒鎮鎮將,父親達奚長,任城鎮將。達奚武少年時放蕩無拘束,愛好騎馬射箭,被拓跋嶽所看重。拓跋嶽出征關右,引他爲別將,達奚武也就全心全意侍奉他。因戰功拜官羽林監、子都督。等到拓跋嶽被侯莫陳悅所殺害,達奚武與趙貴收了拓跋嶽屍體回到平涼,一起擁戴太祖宇文泰。隨從他一起平定了侯莫陳悅,被任命爲中散大夫、都督,封須昌縣伯,食邑三百戶。北魏孝武帝入關中,被任命爲直寢轉任大丞相府中兵參軍。西魏文帝大統初年,出任爲東秦州刺史,加官散騎常侍,進封爲公爵北齊神武帝高歡與竇泰、高敖曹分兵三路來侵犯,太祖宇文泰打算集中兵力打擊竇泰一路軍,其他將領多不同意,只有達奚武與蘇綽兩人與宇文泰意見一致,結果擒獲了竇泰,高歡退了兵。宇文泰進而想進攻弘農,派達奚武與兩騎兵去伺察動靜,達奚武與東魏的巡羅兵相遇,就互相交戰,達奚武殺了六人,俘獲了三人而歸。高歡的軍隊進到沙苑,宇文泰又派達奚武去觀察動靜。達奚武帶三個騎兵,都穿了敵人的衣服,到天色將晚時候來到離開營房約百步的地方,下馬偷聽,得知他們的軍號口令,重新上馬巡羅各營,好像是警夜的官兵,有不尊軍法的人,往往責備敲打。由此完全瞭解了敵情。回來告訴宇文泰,宇文泰大大嘉獎了一番,於是隨從宇文泰戰敗了敵人。授官做大都督,進封爲高陽郡公的爵位,授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達奚長儒字富仁,代人。祖俟,魏定州刺史。父慶,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長儒少懷節操,膽烈過人。十五襲爵樂安公。魏大統中,起家奉車都尉。周太祖引爲親信,以質直恭勤,授大都督。數有戰功,假輔國將軍,累遷使持節、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平蜀之役,恆爲先鋒,攻城野戰,所當必破之。除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三百戶。天和中,除渭南郡守,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從武帝平齊,遷上開府,進爵成安郡公,邑千二百戶,別封一子縣公。宣政元年,除左前軍勇猛中大夫。後與烏丸軌圍陳將吳明徹於呂梁,陳遣驍將劉景率勁勇七千來爲聲援,軌令長儒逆拒之。長儒於是取車輪數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連轂相次,以待景軍。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大破之,俘數千人。及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尋授行軍總管,北巡沙塞,卒與虜遇,接戰,大破之。高祖作相,王謙舉兵於蜀,沙氐上柱國楊永安扇動利、興、武、文、沙、龍等六州以應謙,詔長儒擊破之。謙二子自京師亡歸其父,長儒並捕斬之。高祖受禪,進位上大將軍,封蘄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戶。

達奚簞十六國時期,即奚簞;代郡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燕國馬牧。達奚簞世典馬牧,有寵於昭成皇帝馮宏。當時北燕國有良馬曰“騧騮”,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後知南部大人劉庫仁所盜,養於窟室。達奚簞聞而馳往取馬,劉庫仁以國甥恃寵,慚而逆擊達奚簞,達奚簞捽其發落,傷其一乳。及符堅使六庫仁與衛辰分領國部,達奚簞懼,遂奔衛辰。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滅衛辰,達奚簞晚乃得歸,故名位後於舊臣。

達奚斤即奚斤,達奚簞之子;代郡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萬騎大將軍,達奚斤機辯有識度。北魏登國初年(公元386年),達奚斤與長孫肥等俱統禁兵。後以爲侍郎,親近左右。從徵慕容寶於參合。北魏皇始初年(公元396年),達奚斤被拜越騎校尉,典宿衛禁旅。車駕還京師,博陵、勃海、章武諸郡羣盜並起,斤與略陽公元遵等討平之。後達奚斤從徵高車諸部,破之。又破庫狄、宥連部,徙其別部諸落於塞南。又進擊侯莫陳部,至大峨谷,置戍而還。遷都水使者,出爲晉兵將軍、幽州刺史,賜爵山陽侯。

達奚震(公元?~581年待考),字猛略,代郡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南北朝時期北周將領。達奚震少驍勇,便騎射,走及奔馬,膂力過人。西魏大統初(公元535年),起家員外散騎常侍。北周太祖宇文泰嘗於渭北校獵,時有兔過太祖前,達奚震與諸將競射之,馬倒而墜,達奚震足不傾躓,因步走射之,一發中兔。顧馬才起,遂回身騰上。北周太祖喜曰:“非此父不生此子!”賜武雜彩一百段。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封達奚震昌邑縣公,一千戶。累遷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北周世宗宇文毓初(公元557年),拜達奚震爲儀同、司右中大夫,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普寧縣公。北周武成初年(公元559年),達奚震進爵廣平郡公,除華州刺史。達奚震雖生自膏腴,少習武藝,然導民訓俗,頗有治方。秩滿還朝,爲百姓所戀。,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大軍東討,諸將皆奔退,達奚震與敵交戰,軍遂獨全。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達奚震進位大將軍,率衆徵稽胡,破之。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達奚震拜柱國。天和末年(公元572年),襲爵鄭國公,出爲金州總管、十一州九防諸軍事、金州刺史。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達奚震從高祖東伐,爲前三軍總管。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又從東伐,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攻克義寧、烏蘇二鎮,破幷州。進位上柱國。仍從平鄴,賜妾二人、女樂一部及珍玩等,拜大宗伯。達奚震之父達奚武嘗爲此職,時論榮之。北周宣政中(公元579年),達奚震出爲原州總管、三州二鎮諸軍事、原州刺史。尋罷歸。隋開皇初(公元581年),薨於家。達奚震之弟達奚惎,車騎將軍、渭南縣子。北周靜帝宇文衍大象末年(公元581年),爲益州刺史,與王謙據蜀起兵叛。尋敗,被誅。

達奚姓 相關姓氏

(達)達佳 (達佳)達鸠 (達鸠)達陶 (達陶)達野 (達野)達足 (達足)達薄 (達薄)達英 (達英)達芒 (達芒)達能 (達能)達者 (達者)達票 (達票)達石 (達石)達瓦 (達瓦)達步 (達步)達本 (達本)達尼 (達尼)達延 (達延)達勃 (達勃)達怛 (達怛)達呼哩 (達呼哩)達囉克 (達囉克)達實密 (達實密)達薄干 (達薄干)達爾坤 (達爾坤)達洛漫 (達洛漫)達步干 (達步干)達摩干 (達摩干)達普圖 (達普圖)達額木 (達額木)達魯特 (達魯特)達斡爾 (達斡爾)達力德爾 (達力德爾)達蘭奈曼 (達蘭奈曼)達卜拖勒 (達卜拖勒)達喇明安 (達喇明安)達基洛頓 (達基洛頓)達瓦買提 (達瓦買提)達爾充阿 (達爾充阿)達格赫蘭 (達格赫蘭)達斯卡宛 (達斯卡宛)達芒捷薩木 (達芒捷薩木)達芒甘木林 (達芒甘木林)達呼爾倭哷 (達呼爾倭哷)達思古洛邦 (達思古洛邦)達斯米卡斯 (達斯米卡斯)達斯烏松安 (達斯烏松安)達爾呼阿勒丹 (達爾呼阿勒丹)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