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豆盧姓

姓氏豆盧〔 豆盧 〕

拼音dòu lú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豆盧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豆盧姓
豆盧姓頭像

豆盧姓 起源

於鮮卑族,出自古代北方古鮮卑族慕容部,屬於帝王賜姓漢化爲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部有一個分支爲吐伏盧氏族,後被後燕國的慕容·萇所吞併,歸附於慕容氏家族。在慕容·萇於(後燕慕容·熙建始元年,公元407年)率部降靠同爲鮮卑族的拓拔部北魏政權之後,慕容萇一族連同下屬的吐伏盧氏族,一同被北魏祖昭成皇帝、即北朝時期北魏政權開國皇帝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公元386~409年在位)賜姓爲“豆盧”,因此改稱豆盧氏,授長樂郡守。其後裔子孫便以“豆盧”爲姓氏,稱豆盧氏。古鮮卑語“豆盧”,就是“歸順”之意,但沒有貶義,而是主動參加、歸附的意思。在著名的“孝文改制”中,即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73~47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曾詔令豆盧氏改爲單字漢姓豆氏,但其族人一直在悄然使用豆盧氏複姓。

慕容·萇的曾孫豆盧寬,就是後來隋文帝楊堅的外孫,被封爲芮國公。在唐高祖李淵率唐軍在平定關中時,芮國公跟隨蕭瑀(字時文)一起投靠唐高祖,有大功,因此唐高祖特詔命其去“豆”改單姓“盧”,從此慕容氏家族又分衍出一支盧氏,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豆盧姓 分布

豆盧姓望居範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爲範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豆盧姓 郡望

範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範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爲範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範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範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爲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範陽縣爲治所。

豆盧姓 堂號

範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範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爲範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範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範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爲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範陽縣爲治所。

豆盧姓 姓氏源流

1、豆盧(豆盧)dòu lú

歷史上代北地區複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本姓慕容,燕主廆弟西平王慕容運孫北地王精之後,入後魏。北人謂歸義爲‘豆盧’,道武因賜姓豆盧氏。”

2、豆盧(豆盧)

豆盧姓起源:豆盧氏爲北魏時白部鮮卑人姓。拓跋部人稱徒河鮮卑爲白部。其先本姓慕容氏,爲前燕支庶。一說,燕主慕容廆之弟西平王運之孫右衛將軍、北愍王慕容精降北魏,北人謂歸義爲豆盧,因賜以爲氏。據張澍考證,慕容精未曾降北魏,實爲南燕慕容鍾封北地王,降後秦,封歸義侯。又謂歸義爲豆盧之意,疑亦未確。一說,慕容精之子勝降北魏,封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或云爲避難所改。

豆盧姓名人:

豆盧寧,昌黎徒河人,北周時柱國、楚國公,同州刺史。豆盧寬,唐時禮部尚書、黃定公。

郡望:北地。

變化:北魏太和中曾改豆盧氏爲盧氏,永徽元年又複姓爲豆盧氏,見《舊唐書·豆盧欽望傳》。

豆盧姓 歷史名人

豆盧姓古代名人

豆盧寧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後也。高祖勝,以燕。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或雲北人謂歸義爲“豆盧”,因氏焉,又云避難改焉,未詳孰是。父萇,魏柔玄鎮將,有威重,見稱於時。武成中,以寧勳,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寧少驍果,有志氣,身長八尺,美姿容,善騎射。魏永安中,以別將隨爾朱天光入關。以破万俟醜奴功,賜爵靈壽縣男。嘗與梁仚定遇於平涼川,相與肄射,乃相去百步懸莎草以射之,七發五中。梁仚定服其能,贈遺甚厚,天光敗,從侯莫陳悅。及周文討悅,寧與李弼來歸。孝武西遷,以奉迎勳,封河陽縣伯,後進爵爲公。從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除衛大將軍、兼大都督。大統七年,從於謹破稽胡帥劉平伏於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寧爲軍司,監隴右諸軍事。賊平,進位侍中、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九年,從周文迎高仲密,與東魏戰於芒山。遷左衛將軍,進爵范陽郡公。十六年,拜大將軍。羌帥傍乞鐵匆及鄭五醜等反叛,寧討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陽郡公,遷尚書右僕射。周孝閔帝踐祚,授柱國大將軍。武成初,出爲同州刺史。遷大司寇,進封楚國公,邑萬戶,別食鹽亭縣一千戶,收其租賦。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屬大兵東討,寧輿疾從軍。薨於同州。贈太保、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昭。

豆盧勣字定東,昌黎徒河人,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後也。中山敗,歸魏,北人謂歸義爲‘豆盧’,因氏焉。祖萇,魏柔玄鎮大將。父寧,柱國、太保。績初生時,周太祖親倖寧家稱慶,時遇新破齊師,太祖因字之曰定東。”

豆盧榮唐朝,唐代詩人。上元初年,豆盧榮在溫州別駕任上去世。豆盧榮的妻子是金河公主的女兒。公主曾經下嫁闢葉,做過闢葉王的妻子。闢葉王死後,金河便回到了大唐。當時,豆盧榮來溫州輔佐執政,金河公主也隨他來到溫州住了多年。寶應初年,臨海的賊寇袁晁攻下了台州。這時金河公主的女兒夢見一個人,披頭散髮,渾身是血,對她說道

豆盧革唐末,唐末大臣,父豆盧瓚,唐舒州刺史。豆盧爲世名族,唐末天下亂,豆盧革避地之中山,唐亡,爲王處直掌書記。莊宗在魏,議建唐國,而故唐公卿之族遭亂喪亡且盡,以革名家子,召爲行臺左丞相。莊宗即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革雖唐名族,而素不學問,除拜官吏,多失其序,常爲尚書郎蕭希甫駁正,革頗患之。莊宗已滅梁,革乃薦韋說爲相。說,唐末爲殿中侍御史,坐事貶南海,後事梁爲禮部侍郎。革以說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說亦無學術,徒以流品自高。

豆盧瑑唐朝,字希真,唐代河南人。仕歷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與崔沆皆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日,宣告於廷,大風雷雨拔樹。未幾,及禍。初,鹹通中,有治歷者工言禍福,或問:“比宰相多不至四五,謂何?”答曰:“紫微方災,然其人又將不免。”後楊收、韋保衡、路巖、盧攜、劉鄴、於琮、瑑與沆,皆不得終雲。

豆盧欽望隋唐,雍州萬年人。祖寬,隋文帝外孫,爲梁泉令。累官越州都督、司賓卿。長壽二年,拜內史,封芮國公。高祖定關中,與郡守蕭瑀率豪姓進款。擢累殿中監。子懷讓,尚萬春公主。詔寬用魏太和詔,去“豆”姓,著“盧”。貞觀中,遷禮部尚書、左衛大將軍,芮國公。卒,贈特進、幷州都督,陪葬昭陵,諡曰定。復其舊姓。

豆盧姓 相關姓氏

豆渾 (豆渾)豆陳 (豆陳)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