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姓起源一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補,姓氏。”在典籍《正字通》中也記載:“唐中常侍補眞。”最早的補氏,相傳是出自遠古炎帝執政時期的補國,故址在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下轄的滎陽市汜水鎮,而補國最早的古名叫“補遂”,爲炎帝神農氏領導的部落聯盟成員。還在遠古炎帝與黃帝兩個部落聯盟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之時,補遂雖然屬於炎帝集團,卻支持黃帝部落聯盟,因而曾經被炎帝神農氏給予懲罰性討伐。
在西漢末期大學者劉向編纂的典籍《戰國策·秦策一》中,記載了大縱橫家蘇秦與秦王之間關於戰爭作用的討論:秦惠文王嬴駟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韓國人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擒蚩尤,堯伐歡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爲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僞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⒇;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或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其蘇秦在這篇精彩的戰爭論中,首評即“神農伐補遂”。
在補國(補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或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補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補姓第二個淵源姬姓
源於,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公孫僑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鄭國擁有“補”之邑地(今河南新鄭黃甫坊),即今河南省的,曾一度分封給鄭穆公姬子蘭的孫子、鄭國執政上卿公孫僑(字子產,公元前580~522年)作爲食邑。補邑,爲鄭國君主自己的食邑,從鄭桓公開始,擁有八邑,分別是鄢邑、蔽邑、補邑、丹邑、依邑、㽥邑、歷邑、莘邑,在典籍《鄭語》中註明:“鄭君之土也。”諸侯國君自己的食邑,是絕少拿出來賞賜給臣子的,而這位與孔子同時代的公孫僑,在執政後專設四人“智囊團”,厲行內政改革、推行法治,鑄刑書於鼎,是爲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律。公孫僑執政時間長達五十餘年,在執政時期惟德是依,講求“天道遠,人道近”,他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於因才任使,採用“寬猛相濟”的治國方略,因此有“一年而民怨之,三年而民歌之”之譽,將鄭國治理得秩序井然,終於使長期積弱的鄭國一時振作強大起來,並得到孔子的讚賞,稱之爲“仁人”、“惠人”,是當時士大夫們景仰的人物。由於公孫僑有巨勳於國,因而被鄭簡公姬嘉(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賜與補邑之賞。不過,到了鄭獻公姬蠆即位執政之後(公元前513~前501年),擯棄了子產的法制政策,因此又收回了補邑。
在公孫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食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補氏,世代相傳至今。
補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蒙古族奴和蘇氏,歷史淵源很複雜,傳說是成吉思汗的堂祖父乞顏·俺巴孩(鹹補海罕)之後代,也是最早皈依藏傳佛教班禪密宗教的蒙古族部落之一,漢義爲“補丁”。
在明朝時期,蒙古族奴和蘇氏族人中即有以其漢義爲漢化姓氏者,稱補氏,世代相傳至今。
補姓起源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苗族、高山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補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補氏,世代相傳至今。
補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九十八位,以滎陽爲郡望。
今河南省的開封市,重慶市的涪陵區、南川縣、合川縣,湖南省的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四川省的成都市、遂寧市、安嶽縣,廣東省的陽江市,江蘇省常州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福建省的泉州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臺灣省等地,均有補氏族人分佈。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統稱“邲”,而滎陽在遠古時期則爲傳說中補國(補遂)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爲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武陟、滎陽一帶。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統稱“邲”,而滎陽在遠古時期則爲傳說中補國(補遂)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爲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武陟、滎陽一帶。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1、補(補)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山西之太原、運城、大同,甘肅之舟曲,新疆之塔城,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吉安,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皆收載,初見於《姓苑》。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清張澍之語雲:“出自神農時補遂之後,以國爲氏。”望出滎陽。
2、《姓氏詞典》據《姓苑》注云:“以邑名爲姓氏。補,春秋虢地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
2、補(補)
綜合:
臺灣臺北有此姓。源出不詳。在臺灣有人分“補”與“補”爲兩個不同之姓。
3、補(補)
補姓分布:臺灣臺中、臺北、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四川重慶、瀘定、梓潼等地均有此姓。
補姓起源:①古有補國,炎帝伐補侯是也,後因氏,見《姓考》。邑名,鄢、蔽、補、丹、依、歷、莘,君之土也,見《鄭語》。當爲春秋鄭國之地,約在今陝西華縣以東地區。又云:出自神農時補遂之後,以國爲氏,見張澍《姓氏五書注》。亦見《姓苑》。②蒙古族有此姓。
補姓名人:
補郎,漢時人,見《印藪》。
郡望:滎陽。
補姓古代名人
補郎漢朝,(生卒年待考),苗族,夜郎馬場人(今貴州普定)。著名官吏。
補珍珠唐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常侍。
補姓近代名人
補曉嵐(1856~1950),原名補一,字曉嵐(有學者將其名字寫成“補小南”,有誤),別號老農。清咸豐五年生於四川省遂寧縣,閱歷豐富,善用薑桂附子,是著名的火神派醫家,人稱“火神菩薩”。晚年定居重慶,譽滿山城。補氏自幼博學好問,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戲曲舞蹈,武術氣功,無所不曉,鹹臻精絕”。後因夫人何氏患病誤治致死,遂發奮鑽研中醫,並向來蜀傳道的美國醫學博士史德文學習西醫,史則向補氏學習鍼灸,二人便互爲師友,互教互學。曾先後在四川嘉定(今樂山市)、井研、成都等地掛牌行醫。從1919年起,效李時珍之所爲,人山採藥,研究當地的藥材資源,長達四年之久,採集到的藥材有300餘種。有的如“雪上一枝蒿“等,是《本草》沒有記載的,都一一作了記錄,對其日後行醫用藥產生很大影響。,從1923年起遊學天下,輾轉至越南、香港、廣州,後赴天津去哈爾濱,深入俄羅斯境內,居住二年,再返北京人協和醫院研究。前後歷時5年,接觸到很多名師高手,獲益匪淺,可謂滿載而歸。1928年,先生舉家來渝,定居山城,在太平門海關巷開設“補一藥房,終其餘生爲重慶民衆服務,“所療者無慮萬千人,頗負盛譽,爲其一生最光輝的時期。其間治病佳話,老重慶人至今猶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