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納喇姓

姓氏納喇〔 納喇 〕

拼音nà lǎ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納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納喇姓
納喇姓頭像

納喇姓 起源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納喇氏,滿語爲Nara Hala,是滿族八大著姓之一,氏族甚繁。

有人說:如今在滿族同胞中,比較容易分辨的是那氏。凡姓那的,無一例外,都是滿族人,爲“葉赫那拉的後代”。

這樣評說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其實,納喇氏在蒙古族、鄂溫克族、朝鮮族等民族中皆有,就是那氏亦並非全都是滿族人。

春秋時期,楚國把商王武丁後裔所建的權國滅掉後,改設成縣,而將權國貴族遷往於那處城(今湖北荊門那口城),後來權國人中就有以其地名爲姓氏的,成爲了那氏。

漢朝時期有個那縣(今寧夏固原),當地的少數民族中就有那氏。

漢朝末期西域大宛國(今費爾幹納盆地)有破落那氏,其後代在漢化時也有取漢字諧音單姓爲那氏者。

古羌族的一部份人也有在漢化過程中,取漢字諧音單姓爲那氏着。

而滿族那氏也絕非“葉赫那拉”一族,這種將自家姓氏生往顯貴家族上並靠的做法實不可取,更不要說清鹹豐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了,至今十六億中國人民還在等待她的後人向國民謝罪呢!

實際上,滿族的烏喇納喇氏、哈達納喇氏、輝發納喇氏、那木都魯氏、赫特拉那氏、誇爾那氏、瑪那依爾氏、莽那特氏那克塔氏、那勒加氏、那木圖氏、納塔氏,蒙古族的納伊氏、納賴氏、那顏吉歹氏、納雅氏,鄂溫克族的納哈塔氏,其後所冠的漢姓中也多有那氏。

在蒙古語中的“納喇”是“太陽”的意思,俄國學者史祿國說滿語“納喇”是“耙子”的意思,顯然是錯誤的。老滿語是滿族著名學者納喇·額爾德尼按蒙文滿語創建的,其字義仍是“太陽”。

納喇姓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郡、國名

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

都司名

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

軍鎮名

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地區名

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納喇姓 堂號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郡、國名

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

都司名

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

軍鎮名

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地區名

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納喇姓 姓氏源流

1、納喇(納喇)nà lǎ

少數民族姓氏。《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載。其源不一:

1、金代,爲女真族姓氏,屬女真之白姓。乃金時著姓,其漢姓曰“康”,《金史》有載,或作“納剌”。

2、蒙古族亦有納喇氏,世居阿巴葛及科爾沁等地方,本遼代舊部,或以爲氏。後編入蒙古,故蒙古族之納喇氏,與遼、金之納喇氏一脈相承。

3、清代滿族亦有納喇氏,本亦部落名,以部爲氏,散處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張城、費德里等地方。乃滿八旗姓氏之一。

4、又,清代高麗族之那氏,賜姓納喇氏。

5、又或爲改姓,星根達爾漢,蒙古族人,本姓土默特,因滅納喇部,據其地,改姓納喇氏;昂古裏星古裏,輝發人,本姓伊克達哩,後依呼蘭人噶揚噶土默圖,姓納喇氏,遂改納喇氏。《清通志·氏族略》按:納喇爲金時著姓,見於《金史》。嗣後,他族如葉赫之金臺石、烏拉之達爾漢、輝發之通貴三支子姓,百餘年來日加繁衍,幾居納喇氏之半。又,高麗那氏蒙恩賜姓納喇,是一氏而四分其族。與遼、金之納喇氏同而實異。又,考蒙古納喇氏世居阿巴噶及科爾沁等地方。可供學者參考研究。

6、今錫伯族亦有納喇氏,或作“那拉”,後改單姓“那”。金代有納喇·邦烈,安國軍節度使;又有納喇·呼喇勒,承安二年進士第一;清代順治時護軍統領安達立,姓此氏。另見“那拉”、“納剌”。

2、納喇(納喇)

納喇姓起源:①清滿洲八旗姓。凡三十九派,出葉赫、烏拉、哈達、輝發、伊巴丹、張城、費德里、尼馬察、老寨子、吉林烏喇、長白山、佛阿拉、易州、葉赫勒、科爾沁、伊蘭爾塔哈、嘉木湖、撒爾湖、松山、阿庫里尼滿、瀋陽、遼陽、噶哈里、那木都魯、扎庫木、清河、布爾哈圖城、布爾哈圖、董鄂、米山、舍裏、蘇完、德庫、齊齊哈爾、鐮刀把、洪山、額爾敏、雅爾湖、和素等地。源自金時女真人納蘭氏。②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阿巴噶、科爾沁等地。③清時廣東巡撫準泰,原高麗人,姓那,奉旨改姓滿洲之納喇氏。④清蒙古人星根達爾漢,原姓土默特氏,因滅納喇部,居其地,改姓納喇氏。⑤清時輝發人昂古裏星古裏,原姓伊克達哩氏,後改姓納喇氏。

納喇姓名人:

納喇金臺石,清正黃旗人,世居葉赫,原葉赫東城貝勒。

變化:後改姓葉、南、那、白、姚等。

納喇姓 歷史名人

納喇姓古代名人

納喇·額爾德尼(?~1632年待考),滿族;正黃旗滿洲都英額人,世居都英額,滿族文字的締造者。

納喇·額爾德尼清朝,少年時就十分明敏,兼通蒙古、漢文。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時來歸,隸屬正黃旗滿洲。

納喇·額爾德尼早年即跟隨清太祖佟·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因他兼通蒙古語、漢文,主要職掌是“記典例司文書”,賜號“巴克什”。巴克什是蒙古語,意爲師傅,精通讀寫的人均可稱爲巴克什。納喇·額爾德尼從徵蒙古時,能夠就蒙古的習俗和他所掌握的蒙古語、蒙古文,居中聯絡,傳宣詔令,成爲溝通滿、蒙民族,進行招降納附的重要橋樑。在滿族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除了接受當時比滿族先進、高度發達的漢文化影響外,還與蒙古文化有着割捨不斷的聯繫。史稱海西女真酋長世代與蒙古通婚,葉赫始祖星根達爾漢、烏拉貝勒布佔泰鄉人均來自蒙古,哈達部長王忠與布佔泰同祖,海西四部中葉赫、烏拉、哈達都是混和了蒙古血統的女真部落。而比較先進又適於模仿的蒙古政治制度則是努爾哈赤在建國過程中的主要學習對象。他的家族,從猛哥帖木兒開始,就以取蒙古名字爲榮,到了明末,佟·努爾哈赤之子愛新覺羅·德格類、侄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愛新覺羅·阿敏等均以蒙古語命名。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佟·努爾哈赤曾向朝鮮人誇耀“我是蒙古遺種”,折射出滿族人對先進的蒙古文化傾慕不已的心態。在社會制度方面,滿、蒙之間也存在部落結構鬆散、家庭結構狹小、諸子年長析居及幼子守屍等相同的特點;在語言方面,滿、蒙聯繫就表現得更加清楚了。在納喇·額爾德尼依據蒙古文創制滿文之前,女真人曾經有過自己的文字,明朝初期的女真人往來文書,使用的是一種分別模仿漢字和契丹字製作的女真字,但由於難以辨認,到明朝中葉,這種文字已經不流行了,女真人大都不識字。以後改行蒙古字,女真人說的是女真語,文字書寫卻借用蒙古語,而這樣文字記載須通過蒙古語進行,不懂蒙古語的人就不能識字,溝通十分不便。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佟·努爾哈赤命納喇·額爾德尼、噶蓋等創立滿文,認爲不能因爲女真語創立文字困難,就永遠借用別國的文字。後因噶蓋以事被誅,納喇·額爾德尼便獨自利用蒙古文字結合女真語音連綴成句,創制了可以因文見義的滿文。爲了區別於後來天聰年間達海等改制的加圈點的新滿文,後世通稱納喇·額爾德尼額爾德尼創制的文字爲“老滿文”。此外,納喇·額爾德尼還着手將許多漢文著作譯爲滿文。在滿語中,借鑑蒙古語的痕跡也十分明顯,例如滿語從十三到十九的數詞與女真語三到九的數詞毫不關聯,都是直接從蒙古語借用過來的;從二十到四十的數詞也不例外,只有五十以上的數詞,纔是依據自身五到九的數詞衍生而成,這就說明納喇·額爾德尼在創制滿文的過程中,既繼承了本民族的語言遺產,也充分吸收了其他民族合理、有用的成分。後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納喇·額爾德尼及妻子因爲囤積並隱藏珍寶,被佟·努爾哈赤處死。

納喇·額爾德尼是在軍事征服的動亂年間成長起來的既能征善戰,又文武兼通的佼佼者,是通曉蒙、漢先進文化的滿族精英代表。在納喇·額爾德尼的努力下,滿族從此有了自己傳達政令、制定法律、傳播知識、吸取先進文化的工具--滿文,這對滿族儘快走出矇昧時代,進入高度發達的封建社會,起了重要作用。

納喇·蘇納清朝,葉赫貝勒金臺什同族。清太祖初創業,來歸,命尚主爲額駙,授牛錄額真。累進梅勒額真。天聰初,從清太宗徵錦州,貝勒莽古爾泰帥偏師衛塔山餉道,納喇·蘇納屯塔山西,明兵來攻,擊破之。後金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與固山額真武納格擊察哈爾,入境,降其民二千戶。聞降者將爲變,盡殲其男子,俘婦女八千餘,上責其妄殺。蒙古人有自察哈爾逃入明邊者,命納喇·蘇納以百人逐之,所俘獲相當。累進三等甲喇章京。坐隱匿丁壯,削職。尋授正白旗蒙古固山額真。後金崇德初年(公元1636年),納喇·蘇納從伐明,攻鵰鶚、長安諸堡及昌平諸城,五十六戰皆捷。又攻破容城。及出邊,後隊潰,坐罰鍰。又從伐朝鮮,擊破朝鮮軍,俘其將。以朝鮮王出謁時亂班釋甲,又自他道還,坐罰鍰。尋以讞獄有所徇,坐罷,仍專管牛錄事。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納喇·蘇納卒。

納喇·蘇克薩哈清朝(公元?~1669年),滿族;滿洲正白旗人。著名康熙初年輔政大臣,納喇·蘇納之子。

納喇·蘇克薩哈初授牛錄額真。後金崇德六年(公元1642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明總督洪承疇師赴援,清太宗親帥大軍蹙之,納喇·蘇克薩哈出戰有功,授牛錄章京世職,晉三等甲喇章京。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世祖命追復甦納世職,以納喇·蘇克薩哈並襲爲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尋授議政大臣,進一等,加拖沙喇哈番。納喇·蘇克薩哈隸睿親王多爾袞屬下,王薨,納喇·蘇克薩哈與王府護衛詹岱等訐王謀移駐永平諸逆狀,及殯斂服色違制,王坐是追黜。是年,擢巴牙喇纛章京。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孫可望寇湖廣,命納喇·蘇克薩哈偕固山額真陳泰率禁旅出鎮湖南,與經略洪承疇會剿。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劉文秀遣其將盧明臣等分兵犯嶽州、武昌,納喇·蘇克薩哈邀擊,大敗之。劉文秀引兵寇常德,戰艦蔽江,納喇·蘇克薩哈六戰皆捷,縱火焚其舟,斬獲甚衆,明臣赴水死,劉文秀走貴州。敘功,納喇·蘇克薩哈晉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清聖祖立,納喇·蘇克薩哈受遺詔輔政。時索尼爲四朝舊臣,遏必隆、鰲拜皆以公爵先蘇克薩哈爲內大臣,鰲拜尤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納喇·蘇克薩哈以額駙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亞索尼;與鰲拜有姻連,而論事輒齟,浸以成隙。鰲拜隸鑲黃旗,與正白旗互易莊地,遂興大獄。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坐紛更阻撓,下刑部議罪,以律無正條,請鞭責籍沒。上覽奏,召輔臣議,鰲拜請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爭,獨納喇·蘇克薩哈不對,上因不允。鰲拜卒矯命,悉棄市。鰲拜以納喇·蘇克薩哈與相抗,憾滋甚。鰲拜日益驕恣,納喇·蘇克薩哈居常怏怏。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上親政,加恩輔臣。越日,納喇·蘇克薩哈奏乞守先帝陵寢,庶得保全餘生。有旨詰問,鰲拜與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等遂誣以怨望,不欲歸政,構罪狀二十四款,以大逆論,納喇·蘇克薩哈與其長子內大臣查克旦皆磔死;餘子六人、孫一人、兄弟子二人皆處斬,籍沒;族人前鋒統領白爾赫圖、侍衛額爾德皆斬:獄上,上不允。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卒坐納喇·蘇克薩哈處絞,餘悉如議。清康熙八年(元1669年),鰲拜敗,詔以納喇·蘇克薩哈雖有罪,不至誅滅子孫,此皆鰲拜挾仇所致,命復官及世爵,以其幼子納喇·蘇常壽襲。

納喇·長海1678-1744年,字彙川,鑲白旗滿洲人。早年辭父蔭不仕,戶部徵其爲庫使亦不就,以功名榮祿國累,終身布衣。博古多識,嗜好金石書畫,屬意則傾囊購之。晚年懸畫四壁,對之吟誦。著有《雷溪草堂詩集》。與戴亨、陳景元並稱“遼東三老”。

納喇姓 相關姓氏

(納)納新 (納新)納麻 (納麻)納雅 (納雅)納賴 (納賴)納蘭 (納蘭)納臧 (納臧)納米 (納米)納琳 (納琳)納爾 (納爾)納烏 (納烏)納智 (納智)納日 (納日)納伊 (納伊)納堯 (納堯)納垢 (納垢)納坦 (納坦)納克 (納克)納囊 (納囊)納剌 (納剌)納塔 (納塔)納吉 (納吉)納合 (納合)納南 (納南)納哈塔 (納哈塔)納魯丁 (納魯丁)納喀塔 (納喀塔)納昔兒 (納昔兒)納擇普 (納擇普)納木都魯 (納木都魯)納顔濟達 (納顔濟達)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