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王叔
拼音wáng sh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王叔姓王叔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周惠王庶弟王子虎,屬於以爵位稱謂爲氏。東周王朝第五代君王周惠王姬閬(公元前676~前652年),是周莊王姬佗之子,他有一個庶弟叫王子虎(姬虎)。到周共王姬繄扈執政之時(公元前922~前900年在位),稱王子虎爲王叔,並依此賜氏。其後裔子孫即因以爲姓氏,稱王叔氏,王子虎成爲王叔氏之祖。後多省文簡化爲單姓王氏,但仍有傳襲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王叔氏正宗。
王叔氏族人大多尊奉王子虎爲得姓始祖。
王叔姓王叔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商、周時期王者之制祿爵位,屬於以爵位稱謂爲氏。據典籍《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在古代商、周時期,階級社會取代了原始氏族社會關係,有政治地位的人多以官爵爲氏。氏,爲王族貴胄的身份象徵,有別於姓,成爲統治集團的獨特象徵。因此自那時起,姓,指明瞭血脈傳承的親緣關係;而氏,則表明了政治制度的顯赫地位。其時最先的氏,有皇氏、王氏、公氏、霸氏、侯氏、庶長氏、不更氏、公乘氏、公士氏這九氏。之後,有爵位者的後裔子孫亦可獲得氏,因此其後又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孫氏、公子氏、公孫氏、士孫氏這六氏。
王叔氏,原爲王者之叔,是血緣關係稱謂,爲氏不稱姓。後來王叔氏逐漸演變爲姓氏,多爲王族庶支,以後又多省文簡改爲單姓王氏,但仍有傳襲者,世代相傳至今。
王叔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絕大多數族人皆已演化爲單姓王氏,融入王氏大家族,以鉅野、高平爲郡望。
今甘肅省的武都市,四川省的青神縣、簡陽市,浙江省的紹興市,天津市,北京市,江蘇省的常熟市,山東省的菏澤市鉅野縣,臺灣省等地,均有王叔氏複姓族人分佈。
鉅野縣:鉅野在古代系沼澤地區,因大野澤得名。在《元和郡縣誌》中記載:“澤在鉅野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裏。”《齊乘》雲“梁山泊也。”西周春秋時期,鉅野爲武城地,魯國西境。周元王元年(丙寅,公元前475年)鉅野屬宋國,至周赧王二十九年(乙亥,公元前286年)改屬齊國。秦始皇贏政二年(辛巳,公元前220年)置昌邑縣(今昌邑集一帶),屬碭郡。西漢初期,鉅野縣境內有昌邑縣,西漢中期增置鉅野縣和乘氏縣。昌邑縣:始建於秦,前漢爲昌邑王國、山陽郡,後漢兗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鉅野縣昌邑集,所轄包括金鄉、鉅野、成武、單縣四個縣的邊界地區。乘氏縣:漢置侯邑。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梁孝王少子買,漢和帝封梁商爲乘氏侯。治所在今龍固鎮西南甘泉寺一帶,其轄區包括鉅野東南、菏澤東南、定陶東北部,昌邑、鉅野屬山陽國。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改山陽國爲山陽郡。昌邑、鉅野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漢天漢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改山陽郡爲昌邑國,昌邑、鉅野爲其屬縣。漢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撤銷昌邑國,復爲山陽郡,昌邑、鉅野仍爲其屬。新莽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撤銷山陽郡,改爲鉅野郡,以鉅野縣城爲治所。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撤銷鉅野郡,恢復山陽郡,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乘氏縣仍屬濟陰郡。東漢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曹操任兗州牧,以昌邑爲治所。三國時期,鉅野、昌邑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晉武帝秦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山陽郡爲高平國,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爲屬縣,乘氏縣仍屬濟陰郡。南北朝時期,鉅野縣後爲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改高平國爲高平郡。南朝劉宋永初年間(庚申,公元420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北魏太和十二年(戊辰,公元488年)乘氏縣移置今菏澤市。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戊戌,公元518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間,鉅野縣先屬南朝高平郡,後屬北魏任城郡。北齊撤銷鉅野縣。隋文帝開皇年間,鉅野東北部屬鄆州東平郡,鉅野西南部屬曹州濟陰郡,鉅野東南部昌邑一帶屬金鄉縣。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恢復鉅野縣和昌邑縣。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撤銷乘氏縣,併入鉅野縣;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唐高祖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鉅野縣屬鄆州東平郡。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在鉅野縣城置麟州,復置乘氏縣爲屬縣。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鉅野、昌邑兩縣屬戴州(治所金鄉)。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鉅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鉅野縣仍屬鄆州。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壬子,公元952年)移濟州於鉅野縣城,並轄鄆城、任城、金鄉爲屬縣。宋朝十七鉅野縣屬濟州,宋太祖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屬京東路。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公元1074年)改屬京東西路。金國時期徙濟州治任城縣,屬山東西路。南宋紹興十七年(金皇統七年,丁卯,公元1147年)析任城縣以西、鉅野縣以東地區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爲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南宋紹興二十年(庚午,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撤銷鉅野縣。蒙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恢復鉅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治鉅野縣。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升州爲濟寧府。元至元九年(癸酉公元1273年)移府治於任城,移州治於鉅野,是年末仍以府治於鉅野,復以州治於任城。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升府爲濟寧路,轄兗、濟、單三州。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城,遷濟寧路於濟州(任城),遷縣治於城北邢家務。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設濟寧府於任城,鉅野爲屬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黃水淹沒鉅野,至明洪武九年消退,縣治由邢家務遷入鉅野,重建縣公署。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公元1385年)兗州升爲府,濟寧降爲州,鉅野縣屬兗州府濟寧州。清朝時期鉅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濟寧州爲濟寧直隸州,鉅野爲屬縣。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改屬曹州直隸州。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隸州爲曹州府,鉅野仍爲屬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鉅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除道制,鉅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鉅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鉅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12月9日日寇侵佔鉅野城。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春建立日僞縣政府。5月,鉅野建立了中共鄆巨工委和抗日縣政府,歸中共運西專署領導。11月建立中共鉅野工委和鉅野縣抗日政府,屬運西專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1月屬魯西二專署。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屬巨、菏、金、嘉、成五縣聯合辦事處。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屬晉魯豫第十七專署。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6月屬冀魯豫第十一專署。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抗日縣政府改爲民主縣政府。解放戰爭期間,鉅野境內有鉅野、鄆巨、巨南三個民主縣政府。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鉅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49年9月巨南、鄆巨兩縣撤銷。1952年12月撤銷平原省,鉅野縣隸屬山東省湖西專區。1953年7月20日撤銷湖西專區,鉅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1958年10月撤銷菏澤專署,鉅野縣改屬濟寧專署。1959年6月恢復菏澤專署,鉅野縣復屬菏澤專署。1967~1977年鉅野縣屬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1978年,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鉅野縣改屬菏澤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6月23日設立地級菏澤市,鉅野縣屬菏澤市管轄。
高平郡:原爲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爲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爲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鉅野縣:鉅野在古代系沼澤地區,因大野澤得名。在《元和郡縣誌》中記載:“澤在鉅野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裏。”《齊乘》雲“梁山泊也。”西周春秋時期,鉅野爲武城地,魯國西境。周元王元年(丙寅,公元前475年)鉅野屬宋國,至周赧王二十九年(乙亥,公元前286年)改屬齊國。秦始皇贏政二年(辛巳,公元前220年)置昌邑縣(今昌邑集一帶),屬碭郡。西漢初期,鉅野縣境內有昌邑縣,西漢中期增置鉅野縣和乘氏縣。昌邑縣:始建於秦,前漢爲昌邑王國、山陽郡,後漢兗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鉅野縣昌邑集,所轄包括金鄉、鉅野、成武、單縣四個縣的邊界地區。乘氏縣:漢置侯邑。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梁孝王少子買,漢和帝封梁商爲乘氏侯。治所在今龍固鎮西南甘泉寺一帶,其轄區包括鉅野東南、菏澤東南、定陶東北部,昌邑、鉅野屬山陽國。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改山陽國爲山陽郡。昌邑、鉅野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漢天漢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改山陽郡爲昌邑國,昌邑、鉅野爲其屬縣。漢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撤銷昌邑國,復爲山陽郡,昌邑、鉅野仍爲其屬。新莽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撤銷山陽郡,改爲鉅野郡,以鉅野縣城爲治所。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撤銷鉅野郡,恢復山陽郡,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乘氏縣仍屬濟陰郡。東漢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曹操任兗州牧,以昌邑爲治所。三國時期,鉅野、昌邑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晉武帝秦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山陽郡爲高平國,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爲屬縣,乘氏縣仍屬濟陰郡。南北朝時期,鉅野縣後爲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改高平國爲高平郡。南朝劉宋永初年間(庚申,公元420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北魏太和十二年(戊辰,公元488年)乘氏縣移置今菏澤市。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戊戌,公元518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間,鉅野縣先屬南朝高平郡,後屬北魏任城郡。北齊撤銷鉅野縣。隋文帝開皇年間,鉅野東北部屬鄆州東平郡,鉅野西南部屬曹州濟陰郡,鉅野東南部昌邑一帶屬金鄉縣。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恢復鉅野縣和昌邑縣。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撤銷乘氏縣,併入鉅野縣;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唐高祖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鉅野縣屬鄆州東平郡。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在鉅野縣城置麟州,復置乘氏縣爲屬縣。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鉅野、昌邑兩縣屬戴州(治所金鄉)。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鉅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鉅野縣仍屬鄆州。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壬子,公元952年)移濟州於鉅野縣城,並轄鄆城、任城、金鄉爲屬縣。宋朝十七鉅野縣屬濟州,宋太祖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屬京東路。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公元1074年)改屬京東西路。金國時期徙濟州治任城縣,屬山東西路。南宋紹興十七年(金皇統七年,丁卯,公元1147年)析任城縣以西、鉅野縣以東地區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爲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南宋紹興二十年(庚午,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撤銷鉅野縣。蒙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恢復鉅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治鉅野縣。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升州爲濟寧府。元至元九年(癸酉公元1273年)移府治於任城,移州治於鉅野,是年末仍以府治於鉅野,復以州治於任城。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升府爲濟寧路,轄兗、濟、單三州。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城,遷濟寧路於濟州(任城),遷縣治於城北邢家務。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設濟寧府於任城,鉅野爲屬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黃水淹沒鉅野,至明洪武九年消退,縣治由邢家務遷入鉅野,重建縣公署。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公元1385年)兗州升爲府,濟寧降爲州,鉅野縣屬兗州府濟寧州。清朝時期鉅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濟寧州爲濟寧直隸州,鉅野爲屬縣。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改屬曹州直隸州。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隸州爲曹州府,鉅野仍爲屬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鉅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除道制,鉅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鉅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鉅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12月9日日寇侵佔鉅野城。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春建立日僞縣政府。5月,鉅野建立了中共鄆巨工委和抗日縣政府,歸中共運西專署領導。11月建立中共鉅野工委和鉅野縣抗日政府,屬運西專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1月屬魯西二專署。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屬巨、菏、金、嘉、成五縣聯合辦事處。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屬晉魯豫第十七專署。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6月屬冀魯豫第十一專署。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抗日縣政府改爲民主縣政府。解放戰爭期間,鉅野境內有鉅野、鄆巨、巨南三個民主縣政府。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鉅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49年9月巨南、鄆巨兩縣撤銷。1952年12月撤銷平原省,鉅野縣隸屬山東省湖西專區。1953年7月20日撤銷湖西專區,鉅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1958年10月撤銷菏澤專署,鉅野縣改屬濟寧專署。1959年6月恢復菏澤專署,鉅野縣復屬菏澤專署。1967~1977年鉅野縣屬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1978年,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鉅野縣改屬菏澤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6月23日設立地級菏澤市,鉅野縣屬菏澤市管轄。
高平郡:原爲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爲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爲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1、王叔
歷史上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姬姓,周襄王之子王叔虎之後也。”此“以爵係爲氏”,系出姬姓。(按:《姓氏考略》注引《姓譜》雲:“出自姬姓。周襄王季父王子虎爲太宰,諡文,賜族曰‘王叔’氏,謂之王叔文公。”與鄭注不同,並錄以備考。)
2、王叔
王叔姓起源:系自姬姓。周襄王之季父王子虎爲太宰,諡文,賜其族曰王叔氏,謂之王叔文公,見《姓譜》。一說,周襄王之子王叔虎之後。
王叔姓名人:
王叔陳生,王叔文公之後,周之卿士。
王叔姓古代名人
王叔煕清朝,名醫大家李土材(著有《本草圖解》)門下嫡傳弟子,曾出任清朝太醫院御前侍直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