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隰朋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奇姓通》記載:“朋姓,春秋時齊大夫隰朋之後,有朋水、朋山其人。按宋時有朋九萬,編東坡烏臺詩案。”齊前莊公姜贖有個孫子叫姜廖,在齊桓公姜小白執政時期(公元前685~前643年)被賜封於平原隰陰(今山東臨邑)爲大夫,稱隰陰大夫,其後代子孫中分衍有隰氏、陰氏。齊桓公有一個得力的大夫隰朋,是姜購的曾孫、隰陰大夫姜廖之子。在周襄王姬鄭元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以齊國公族身份晉升隰朋爲大夫,同時奉管仲爲宰相,得其助以成霸業。隰朋知識淵博,爲人辦事沉穩幹練,很得齊桓公的賞識和其他大夫的尊敬。
齊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隰朋跟隨齊桓公、管仲率兵北伐孤竹國(今河北盧龍)、離支國(令支國,今河北遷安),經過半年多的徵殺伐略,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離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而孤竹國和離支國則從此滅亡。春往冬返。回國時行至山中,齊國大軍竟一時尋不到水源,大家都非常着急。隰朋便對大家說:“不要慌,螞蟻冬天居於山之陽面,夏天居於山之陰面,因爲螞蟻近水而居,順着蟻穴挖下去,必能得到水。”於是,將士們便依隰朋的方法找蟻穴挖掘,果然得到了水源。在大軍斷了水源的嚴重關頭,隰朋巧妙地借用螞蟻的生存本性來探掘水源,將動物的自然性利用於人的特定目的,表現了他高超的智慧和才能。隰朋在後來曾承令出使於晉國,並率諸侯聯軍平定了晉國的內亂。隰朋的曾孫就是著名的齊國大夫隰鉏,在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35年)齊後莊公姜光執政時期爲上大夫。在隰朋的後裔子孫中,後來又分衍出了朋氏、鉏氏。所以,朋氏、隰氏、陰氏、鉏氏這四個姓氏屬於同宗同源,皆爲隰朋的後代。
朋氏族人中後有曾因避禍而躲入“北山”中者,爲避難而改爲崩氏、鵬氏兩支。朋氏所分衍的崩氏一族在繁衍六代後,又回覆爲朋氏;而鵬氏一族則因“鵬之雄祥”的緣故,便一直傳承“鵬氏”至今。不過,所謂“北山”之地到底何在,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朋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六十九位,多以廬郡、太湖爲郡望,主要分佈在今安徽省的安慶市,湖北省的十堰市鄖西縣,臺灣省等地。
廬 郡:即廬州、合肥,是古廬子國,又巢伯國。春秋時期,舒國及羣舒諸國多在廬郡,漢朝以後曾是三國、東晉時期的古戰場,居江淮之間,巢湖北口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置爲廬州,後改爲廬江郡。唐朝時期複稱廬州。元朝時期立爲淮西總管府,後改廬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於該郡,不久又改爲廬州府。清朝時期屬安徽省廬州府,轄廬江、巢湖等地。民國初期廢黜府制,治所改爲今合肥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合肥市爲省會城市,成爲安徽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對於廬郡之地,合肥縣志《八景說》一文中稱讚:“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畫苑>雲:‘春山豔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欲臥。’唯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昔人標此一端,以概三時也。豈雨後晴嵐,霜餘老色,反不敵堆鹽眩海也哉!慧滿禪師說法時,淵濟龍神來看天女雨花,師識之,與之硯汁以潤此一方民。楊行密在淮南時,披荊剪草作行宮於此,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楊吳之宮闕何存?唯有雪色不隨世代遷改。年年一來,使滕六捉筆,白描淡寫,爲山頭一?老發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稱勝矣。”
太湖縣:西漢時期爲湖陵邑地,屬廬江郡。東漢時省湖陵,入皖縣。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立太湖左縣,屬晉熙郡。上古以右爲尊,卑者爲“左”。南朝宋、齊時,稱南方蠻族爲“蠻左”,蠻地之縣爲“左縣”。太湖左縣,即由來於此。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立龍安郡,領太湖左縣和東陳縣(今小池鎮後河村)。南朝陳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廢龍安郡及東陳縣,獨存太湖左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置州,晉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縣改名晉熙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晉熙縣複名太湖縣,去“左”字,屬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縣地置青城、荊陽二縣,三年後廢青城併入荊陽,再一年又廢荊陽爲太湖,屬舒州,縣名沿用至今。南宋及明、清諸朝,太湖屬安慶府。民國時期,屬安徽省安慶道、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安慶專區。1949年3月,太湖解放,初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後屬安徽省安慶專區,現隸屬安慶市。太湖縣治,據《皇明一統志》載,原“居萬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帶,已爲花亭湖淹沒區。《太平寰宇記》載:“元嘉未年,以縣居山 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里”,縣治從此遷到“四面河水迴環,羣山拱揖”的晉熙鎮老城所在地。
廬 郡:即廬州、合肥,是古廬子國,又巢伯國。春秋時期,舒國及羣舒諸國多在廬郡,漢朝以後曾是三國、東晉時期的古戰場,居江淮之間,巢湖北口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置爲廬州,後改爲廬江郡。唐朝時期複稱廬州。元朝時期立爲淮西總管府,後改廬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於該郡,不久又改爲廬州府。清朝時期屬安徽省廬州府,轄廬江、巢湖等地。民國初期廢黜府制,治所改爲今合肥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合肥市爲省會城市,成爲安徽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對於廬郡之地,合肥縣志《八景說》一文中稱讚:“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畫苑>雲:‘春山豔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欲臥。’唯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昔人標此一端,以概三時也。豈雨後晴嵐,霜餘老色,反不敵堆鹽眩海也哉!慧滿禪師說法時,淵濟龍神來看天女雨花,師識之,與之硯汁以潤此一方民。楊行密在淮南時,披荊剪草作行宮於此,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楊吳之宮闕何存?唯有雪色不隨世代遷改。年年一來,使滕六捉筆,白描淡寫,爲山頭一?老發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稱勝矣。”
太湖縣:西漢時期爲湖陵邑地,屬廬江郡。東漢時省湖陵,入皖縣。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立太湖左縣,屬晉熙郡。上古以右爲尊,卑者爲“左”。南朝宋、齊時,稱南方蠻族爲“蠻左”,蠻地之縣爲“左縣”。太湖左縣,即由來於此。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立龍安郡,領太湖左縣和東陳縣(今小池鎮後河村)。南朝陳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廢龍安郡及東陳縣,獨存太湖左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置州,晉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縣改名晉熙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晉熙縣複名太湖縣,去“左”字,屬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縣地置青城、荊陽二縣,三年後廢青城併入荊陽,再一年又廢荊陽爲太湖,屬舒州,縣名沿用至今。南宋及明、清諸朝,太湖屬安慶府。民國時期,屬安徽省安慶道、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安慶專區。1949年3月,太湖解放,初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後屬安徽省安慶專區,現隸屬安慶市。太湖縣治,據《皇明一統志》載,原“居萬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帶,已爲花亭湖淹沒區。《太平寰宇記》載:“元嘉未年,以縣居山 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里”,縣治從此遷到“四面河水迴環,羣山拱揖”的晉熙鎮老城所在地。
1、朋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獲鹿、辛集,山東之平度、昌樂,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廣西之灌陽等地均有分佈。《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據《姓考》注云:“齊大夫隰朋之後。”隰朋,桓公時人,助管仲相桓公,爲公族大夫。故此以名爲氏,系出姜姓。宋代有朋水,安遠知縣;又有朋山,德化知縣。
2、朋
朋姓分布:浙江義烏、安徽淮南、河北隆化、四川武勝、山東新泰、河南淮陰、江蘇啓東、臺灣臺北、臺東等地均有此姓。
朋姓起源:①春秋時齊大夫隰朋之後,見《姓考》。 ②清正黃旗滿洲馬甲七十之妻爲朋氏。此係清滿洲人姓。
朋姓名人:
朋水,宋時永嘉人,淳祐間任安遠知縣。
朋姓近代名人
朋發亢清朝,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因避饑荒,率妻兒老小從安徽太湖輾轉來到湖北鄖西上津一帶,後子孫後代又分遷關防鄉一帶。是爲湖北鄖西朋氏始遷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