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更姓

姓氏

拼音gēng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693 位。

位於淡姓 之後,吾姓 之前。

更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693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更姓
更姓頭像

更姓 起源

更姓主要源自:子姓嬴姓姬姓

更姓更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時期中央王朝官政體制,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西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協助下,制定了一整套周禮,其中在政體官員的結構任制上,有九級之制。據典籍《禮記·王制》記載:“皇、王、公、霸、侯、庶長、不更公乘公士這九級爵位,有爵位者後裔可獲得氏,因此又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孫氏、公子氏、公孫氏、與士孫氏等六氏。”這些“氏”均屬於以官爵爲氏,是周王朝氏的重要來源之一。

據史籍《路史》記載:“皋陶族裔宋微子後有不更氏。”該支不更氏讀音作fú jīng(ㄈㄨˊ ㄐㄧㄥ)。後有人省文簡化爲單姓更氏,讀音作jīng(ㄐㄧㄥ)。

宋朝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更氏》條下注道:東周戰國時期七雄之一有魏國,“魏有更羸,能虛弓落雁。”這個典故後引申爲成語“傷弓之鳥”,也作“驚弓之鳥”。說明當時的魏國確有個神箭手叫更羸。據傳,其後人以祖爲榮,便以其名字爲姓氏,稱更氏,讀音亦作jīng(ㄐㄧㄥ)。

更姓更姓起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過程中,整理了西周、東周和秦國以前的爵制,重新制定賞功的爵位爲二十級:

士級:

公士,⑵上造,⑶簪嫋,⑷不更;

大夫級:

⑸大夫,⑹官大夫,⑺公大夫,⑻公乘,⑼五大夫;

卿級:

⑽左庶長,⑾右庶長,⑿左更,⒀中更,⒁右更,⒂少上造,⒃大上造(即大良造),⒄駟車庶長,⒅大庶長

諸侯:

⒆關內侯,⒇徹侯(漢武帝劉徹時,因避諱改爲列侯或通侯)。

上述的這二十種官職在秦、漢兩朝有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沿用。在戰國時期,秦國五大夫以上有食邑。到漢朝初期改爲公大夫以上有食邑,官大夫以下得免役。漢文帝以後,又改爲五大夫以上才得免役。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更,音郎,秦大夫勺也。”又據史籍《英賢傳》記載:“秦大夫不更女夫之後。”

後來,以“更”爲職者,“不更”爲長,轄“左更”、“中更”、“右更”,其“中更”的俸祿在秦、漢之時爲一千石。這些官爵的後裔,有分別以複姓“不更”、“左更”、“中更”、“右更”爲姓氏,稱不更氏、左更氏、中更氏、右更氏等,其不更氏讀音作wú láng(ㄨˊ ㄌㄤˊ)。這些姓氏後有人省文簡化爲單姓更氏,但讀音仍作láng(ㄌㄤˊ)。

注:“更”,即“郎”,意爲不分晝夜地護衛帝王國君、中央王朝、國家的安全,是上古時代對帝王侍從官的通稱。而“郎”字通古“廊”字,指宮廷走廊。郎(更)官的職責原爲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有之,秦、漢沿置。後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員額無定,多至千人。郎(更)衆官,在初期隸屬“不更”轄制,後均屬於郎中令(後改爲“光祿勳”)。東漢以尚書檯爲實際的行政中樞,其分曹任事者爲“尚書郎”,職責範圍與過去的郎官不同。從唐朝以後,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爲各部要職。

更姓更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神箭手更羸,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宋朝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更氏》一欄下注道:東周戰國時期七雄之一有魏國,“魏有更羸,能虛弓落雁。”戰國時期,魏國有個神箭手叫更羸,射箭百發百中,還特別擅長仰射,以不搭箭的空弓之絃聲即能將天上的大雁射下來。這個典故後引申爲千古成語“驚弓之鳥”,也作“傷弓之鳥”。

更羸在魏國時期攻城掠地的數次戰爭中大顯身手,敵方守城之將難有躲過其利箭者,立有殊功。在更盈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爲榮,便以其名字爲姓氏,稱更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亦作jīng(ㄐㄧㄥ)。

更姓 姓氏源流

1、gē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涉縣,山西之大同、長治,青海之天峻,新疆之塔城,河南之盧氏,雲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佈。漢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據《戰國策》注云:“戰國時魏有更贏(按:鄭樵引《國語》作‘魏有更盈,能虛弓落雁。’疑其有誤),更氏當出此。”(2)又云:“當爲五更者之後,以爲氏。”五更,《姓氏詞典》謂之“老人知五行更代事者之稱。”《中國姓氏大全》謂之“古代鄉官名”。

2、

更姓分布:河南洛寧、安徽淮南、山西代縣等地均有此姓。

更姓起源:①春秋時魯季平子伐營取郠(故城在今山東沂水),後去邑爲更氏,見《姓譜》。②古時鄉官有五更,其後以官爲氏。

更姓名人:

更嬴(一作更盈),戰國時魏人,能虛弦落雁,雁先被傷,故得之,後世傳鳥聞虛弦而下,蓋起於此。

郡望:魏郡。

變化:一作〔㪅〕。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