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姓喇姓起源一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的長子納速拉丁,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爲氏。回族中的拉氏,早期見於元朝,是由回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四年(大蒙古汗國成吉思汗十六年,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率部西征,蒙古軍佔領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率部族騎兵千人歸順,從此終生仕事元廷。相傳,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著名的穆斯林先知阿布·阿爾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臺列卜·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的第三十一世孫,“賽典赤”(Sayyid)的阿拉伯文原意爲“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Ajjal Shams al-Din)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Omar)的意思則是“長壽”。因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爲帳前侍衛,跟隨南征北戰。到了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大蒙古國蒙哥汗(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執政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於南宋度宗趙禥鹹淳十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出任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們都自覺地爲他樹碑。在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逝世後,元世祖親自宣佈“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有五子二十三孫,長子納速拉丁(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元朝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元朝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裏(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五子馬速忽(元朝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後裔子孫甚衆,多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爲漢化姓氏,在方誌《陝西通志》中記載:“元初,貴族納速拉丁子孫甚多,分爲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其中拉氏在回族中被視爲拉氏正宗,其同宗同源的還有剌氏、喇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其喇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á(ㄌㄚˊ)。
喇姓喇姓起源二
源於維吾爾族,出自蒙古汗國初期維吾爾族鉅商奧都喇合蠻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爲氏。據文獻《陝西通志》記載,“元朝初,奧都喇合蠻之後裔姓喇”。奧都喇合蠻,亦稱諤多拉哈瑪爾,原爲中亞畏兀兒籍(新疆維吾爾族)鉅商,後爲大蒙古汗國第二任可汗窩闊臺執政時期的嬖臣(寵臣)。
大蒙古汗國初期,蒙古族官員的貪污腐敗與其武力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厲害的。當時蒙古汗國的繁重賦稅,是促成貪污腐敗的要素之一。蒙古汗廷最初採取包商制來攫取賦稅,第二任大汗窩闊臺執政時期,曾打算把蒙古汗國的賦稅以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包給漢族鉅商劉廷玉,受到相國耶律·楚材的極力反對,纔算作罷。可是不久,中亞畏兀兒籍鉅商奧都喇合蠻提請出價二百二十萬兩白銀包攬全國稅收時,窩闊臺又怦然心動,終於包稅於他。自此以後,每一位蒙古大汗除了四處擴張征伐外,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財稅的攫取上,諸汗不知道鼓勵生產,只知道無節制地剝削。直到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元成宗曾努力整頓吏治,結果一次就有一萬八千四百七十三個貪官被撤職。然而鐵木爾在滿朝皆貪的局勢下不能堅持下去,其後任大汗復行放任,以致於每個蒙古族官員都是百萬富翁。
木亦堅汗(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十二年(宋理宗趙昀淳祐元年,公元1242年),窩闊臺去世,繼承者庫裕克汗(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年幼,由窩闊臺的哈敦(皇后)乃馬真氏臨朝聽政,奧都剌合蠻用重金賄賂乃馬真,乃馬真貪財,遂擢升奧都剌合蠻爲蒙古汗國相國,無論大小政務,悉聽裁決。奧都喇合蠻得到極大的權柄後,整個蒙古汗國的滿朝文武官員都奉迎獻媚於他,只有三朝老臣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有一次,乃馬真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啓奏她。耶律·楚材認爲不妥當,立刻上奏乃馬真,說:“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憲章規矩,現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乃馬真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過了不久,乃馬真又降懿旨,說:“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官吏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耶律·楚材接到乃馬真的旨意後,再一次上殿抗爭。他對乃馬真說:“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官吏沒關係。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乃馬真聽後很不高興,拒絕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爲此耶律·楚材當即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後大聲說:“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餘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以無罪殺害老臣嗎?”乃馬真雖然很生氣,但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只得宣佈所降懿旨作廢。
直到公元1246年庫裕克汗(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執政,爲平定朝廷內外的不滿,以“貪污過巨”之由,將管理着大蒙古汗國中國行省的財政大臣奧都刺合蠻處死,以馬合謀·牙刺連赤取代之。
在奧都·喇合蠻被斬之後,其衆多的後裔子孫四散遷逃,多改爲漢姓剌氏、拉氏、喇氏、諤氏、哈氏、瑪氏等,其剌氏、拉氏讀音皆作lá(ㄌㄚˊ),而喇氏讀音則作yáo(ㄧㄠˊ)。
喇姓喇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剌剌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有“阿剌剌氏”,元末明初遷至烏喇地區(今吉林永吉)。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簡稱阿喇氏,滿語爲Ala Hala,漢意爲“山崗、大阜”,後多冠以漢姓喇氏、剌氏等,讀音作lá(ㄌㄚˊ)。
②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有”外剌氏”,世居精奇里江地區。明朝末期舉族歸附後金政權,佟·努爾哈赤賜其姓氏爲剌氏,亦有稱喇氏者,讀音作lá(ㄌㄚˊ)。
喇姓喇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豁羅剌思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元朝時期蒙古豁羅剌思部,以部爲氏,世居察哈爾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瑚拉巴斯氏,滿語爲Hulabas Hala,後多冠以漢姓喇氏、剌氏等,讀音作lá(ㄌㄚˊ)。
喇姓喇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札只剌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札只剌氏,又稱札答蘭氏、茶赤剌氏,扎賴氏,爲成吉思汗之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扎賴氏,滿語爲Jalai Hala,後多冠以漢姓喇氏、剌氏等,讀音作lá(ㄌㄚˊ)。
喇姓喇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出自古女真族諳石剌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諳石剌氏源於金國女真部,以姓爲氏,爲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扎庫木地區。在滿清王朝時期改稱烏什拉氏,滿語爲Usira Hala,後多冠以漢姓喇氏、剌氏等,讀音作lá(ㄌㄚˊ)。
喇姓喇姓起源七
源於鄂倫春族,出自古鮮卑族後裔鄂倫春魏拉依爾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倫春族魏剌伊兒氏,世居精奇里江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魏拉依爾氏,滿語爲Weilalr Hala,後多冠以漢姓喇氏、剌氏等,讀音作lá(ㄌㄚˊ)。
喇姓喇姓起源八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古契丹族後裔扎剌赤兒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傲雷氏,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多金城(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拉夫凱(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以西)、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等地,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Aora Hala、漢義皆指“山”。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滿族敖拉氏多冠漢姓爲單氏、敖氏、山氏、閻氏、蘇氏、鄂氏、拉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其喇氏姓氏讀音作lá(ㄌㄚˊ)。
喇姓喇姓起源九
源於滿族,出自古女真族扎剌兒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扎剌兒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扎剌兒部,又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以部爲氏,爲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瓦爾喀、烏拉、扎庫木等地區。滿清時期改稱扎拉哩氏,滿語爲Jalari Hala,後多冠以漢姓喇氏、剌氏等,讀音作lá(ㄌㄚˊ)。
喇氏與剌氏、拉氏一樣,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不僅在回族中有喇氏、剌氏、拉氏,在漢族、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中也均有喇氏、剌氏、拉氏,但尤以回族居多,不過,喇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京兆、高昌、介休爲郡望。
在文獻《回教民族說》中註釋,喇氏回族主要分佈在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陝西省的喇家村、四川省的廣元縣、彭縣,河北省的唐山市,山西省的代縣、實際上在北京市,雲南省,重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河南省的開封市也有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喇氏族人分佈。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曹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後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後,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於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於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裏,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裏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佔領高昌郡,並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後,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麴嘉建立麴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麴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爲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併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麴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並不是直接隸屬關係。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後,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爲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後,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爲刺史。唐武德以後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後曾改爲交河郡。
介休郡:即山西省介休縣。介休縣歷史悠久,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爲春秋時期周桓王姬林二年(魯隱公姬息姑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曲沃莊伯伐翼州,晉國的翼侯姬湣逃奔隨邑,隨邑即在今介休城東,時爲晉國大夫士會的食邑。周襄王姬鄭十六年(晉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姬重耳返國賞隨臣,忠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來的“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周敬王姬匄六年(公元前514年)起,介休縣歷史上先後在東部建置鄔縣,在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嬴政時期始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爲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期,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兩朝時期皆設介休郡,後稱介州,鄰縣靈石在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爲介休屬地。隋、唐兩朝在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縣在歷史上也曾數度併入介休縣。宋、元、明、清諸朝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係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介休市總面積七百四十餘平方公里,下轄七鎮、三鄉、二百三十二個行政村、五個街道辦事處。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曹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後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後,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於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於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裏,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裏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佔領高昌郡,並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後,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麴嘉建立麴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麴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爲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併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麴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並不是直接隸屬關係。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後,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爲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後,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爲刺史。唐武德以後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後曾改爲交河郡。
介休郡:即山西省介休縣。介休縣歷史悠久,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爲春秋時期周桓王姬林二年(魯隱公姬息姑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曲沃莊伯伐翼州,晉國的翼侯姬湣逃奔隨邑,隨邑即在今介休城東,時爲晉國大夫士會的食邑。周襄王姬鄭十六年(晉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姬重耳返國賞隨臣,忠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來的“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周敬王姬匄六年(公元前514年)起,介休縣歷史上先後在東部建置鄔縣,在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嬴政時期始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爲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期,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兩朝時期皆設介休郡,後稱介州,鄰縣靈石在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爲介休屬地。隋、唐兩朝在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縣在歷史上也曾數度併入介休縣。宋、元、明、清諸朝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係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介休市總面積七百四十餘平方公里,下轄七鎮、三鄉、二百三十二個行政村、五個街道辦事處。
1、喇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蔚縣,山西之太原、臨汾、運城、忻州、太谷,新疆之布爾津等地有分佈。回族、保安族有此姓。《新編千家姓》亦收載。其源不一:
1、回族之喇氏,乃元代賽典赤·贍思丁之子納速喇丁之後,因其名有“lǎ”音,其後或諧漢字“喇”而以爲姓。亦寫作“剌”、“拉”。
2、保安族之“喇”姓,亦以名爲氏。其先有名拉赫曼者(意爲“至仁的”),其後或取其首音諧以“喇”字以爲姓。或諧“拉”,亦姓。參見《中國人的姓名》。
2、喇
喇姓分布:山西代縣、安徽淮南、新疆伊吾、呼圖壁、四川彭縣、甘肅民樂、積石山、寧夏同心、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喇姓起源:①清時甘肅碾伯縣(即今青海樂都)土司喇苦,其後子孫以喇爲氏,世居喇家莊。 ②清時雲南普洱府思茅廳橄欖壩(今景洪猛罕)土把總爲喇氏,系傣族。 ③土、納西、保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亦見《中華姓府》、《中國姓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