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零一位,以洛陽、高密爲郡望。現行較罕見姓氏。今甘肅、山東、遼寧、黑龍江、河北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
流一:周公姬旦後裔,黃帝后裔。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孝公之子惠伯鞏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典籍《禮記·檀弓·後木》中鄭玄注:“後木,魯孝公子惠伯鞏之後。”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爲厚氏”。在史籍《呂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中高誘注:“觜氏,魯孝公子惠伯華之後也,以字爲氏。”
觜昭伯是魯孝公姬稱之子惠伯華,可詳見《左傳·昭公廿五年》,在史籍《漢書·古今人表》中寫作厚昭伯,在《五行志》中又作後氏,在《左傳·襄公十四年·厚成叔》中釋文雲:“‘厚’本或作‘觜’。”而在《風俗通·過譽篇》中亦作“後”。在春秋中期,古漢字“後”、“厚”、“觜”三字並通。鐸按:“《經義述聞·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傳言季觜者一,言觜氏者二,言觜昭伯者二,言觜孫者四,觜字皆當作後。《元和姓纂》引《風俗通》曰:魯大夫觜昭伯食採於觜,因氏焉。已誤以後孫之‘後’爲觜邑之‘觜’。食採於觜者叔孫氏,非後氏也。”又云:“《呂氏春秋·察微篇》:‘魯季氏與後氏鬥雞’,今本‘後’作‘觜’,後人依俗本《左傳》改之也。據注‘以字爲氏’,則作‘後’明矣。”
古籍史典中關於“惠伯鞏之後”的姓氏爭論一直未休,但根據文物實載,惠伯鞏之後在春秋中期確實姓“厚”,並已經稱爲“氏”,即爲貴胄世家,厚氏官至魯國的大司徒,主管魯國的土地和教化民衆、官司籍田,負責徵發徒役等,如同當今主管國土資源、城市建設的副總理。
《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以采邑爲氏,源於姬姓。魯孝公八世孫瘠,食採於厚(在今山東東平東南)謂之厚成,因氏焉。”是周公姬旦後裔,也是黃帝后裔。
源流二:源於西周早期的厚趠(chuo),也就是著名的西周早期銅“厚趠方鼎”的作器者,根據厚趠方鼎的銘文記載,“隹(惟)王來格成周年,厚趠有饋於溓公,趠用作厥文考寶,其子子孫孫永寶。朿。”釋文(厚久明注):周王來到成周的這一年,厚趠受到溓公饋贈,因以作鼎,作爲他父親父辛的祭器,並希望子子孫孫能永遠珍愛。
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禽鼎甲“,器銘:“祝禽作文考父辛寶鼎,亞朿。”“朿”族之名最早見於武丁時期甲骨卜辭,《甲骨文合集》14921刻:“惠朿令暨多子族。”由此可知作器者禽的父系祖先“朿”近似商王支族。殷人稱父不稱考,周人稱考兼稱父,銘文中“文考”、“父辛”並舉,可知禽的母系出自周族,而同爲西周早期厚趠方鼎的銘文中也爲“文考父辛”而作,說明作器者“厚趠”同樣出自“朿”族。
銘文的最後一字(厚久明注:即(朿),圖形詳見本頁厚氏文物中厚趠方鼎配圖中厚趠方鼎銘文拓片中最後一個圖形),一般認爲是厚趠家族的族徽。根據這個族徽和厚趠的父親名辛這些證據,一般認爲厚趠家族是商的遺族,入周後繼續保留着一些商的傳統。
源流三:水神共工之子后土,炎帝的後裔。“厚”可以寫作“垕 ”,其義爲掌管土地的神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厚”字,左上部均爲“廠”,是一個反轉符號,與土地或建築有關,右下部則是日光下高屋的倒影,其意爲高屋投在地上的倒影很長、很深。所以,“厚”的本義是“深”。俗話說“天高地厚”,因之,“厚”在古語中多時專指地之“厚”。如《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土”之“厚”,其如深達一千多米的黃土高原之黃土層,喻人喻德,猶如滋育萬物,萌生萬靈的黃土大地,厚德載物,深厚無垠。后土,《國語·魯語》說是神明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爲地神。《左傳》又說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后土”《周禮·大司樂》稱“地示”。《禮·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后土被奉爲社神,時代當在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時代當在周代後期。漢建“后土祠”,祠黃帝之佐神,與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對稱,就是這一觀唸的體現。公元44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後姓與厚姓氏淵源略考
“後”與“厚”在字源上是一個字。“厚”可以寫作“垕 ”,其義爲掌管土地的神靈。
“後”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中的“後”字,左下方是一個“口”字,右上方是一隻撮成圖形的手,表示把手圈在嘴上呼喊,使聲音傳送得更遠的意思。《說文》釋爲:“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許慎的解釋,除了釋形有誤外,釋義還是正確的。“後”的本義爲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卜辭中,“後”常常用來指代氏族中的女性首領。而女媧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女性首領,在當時是能“施令以告四方”的人,所以後人敬奉其爲后土聖母,設祠祭祀。民俗活動中修築房舍或安葬亡人時都要先祭“后土”,以安其神,當是對后土聖母祭祀的衍義。後世,人們又用“後”指稱帝王的正妻,或者說是女性嬪妃的首領,如天后、帝后、皇后、后妃等。
“厚”字也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厚”字,左上部均爲“廠”,是一個反轉符號,與土地或建築有關,右下部則是日光下高屋的倒影,其意爲高屋投在地上的倒影很長、很深。所以,“厚”的本義是“深”。俗話說“天高地厚”,因之,“厚”在古語中多時專指地之“厚”。如《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土”之“厚”,其如深達一千多米的黃土高原之黃土層,喻人喻德,猶如滋育萬物,萌生萬靈的黃土大地,厚德載物,深厚無垠。人們對后土對母的崇拜,認識價值當在於斯。
下面這段爲後、厚、觜三字並通古文出處(厚久明注):
厚氏: 禮記檀弓後木,鄭注:“後木,魯孝公子惠伯鞏之後。”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爲厚氏”。《呂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高誘注:“觜氏,魯孝公子惠伯華之後也,以字爲氏。”華、革、鞏,字形相近之誤。觜昭伯見昭廿五年左傳。漢書古今人表作厚昭伯,五行志又作後氏。襄十四年左傳厚成叔,釋文雲:’“厚”本或作“觜”。’風俗通過譽篇亦作“後”。後、厚、觜並通。
鐸按:經義述聞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傳言季觜者一,言觜氏者二,言觜昭伯者二,言觜孫者四,“觜”字皆當作“後”。元和姓纂引風俗通曰:“魯大夫觜昭伯食採於觜,因氏焉。”已誤以後孫之“後”爲觜邑之“觜”。食採於觜者叔孫氏,非後氏也。’又云:’呂氏春秋察微篇:“魯季氏與後氏鬥雞”,今本“後”作“觜”,後人依俗本左傳改之也。據注“以字爲氏”,則作“後”明矣。汪謂後、觜通,失考。
古人所爭論的“觜”,實際上就是以星宿形式和位置來形容的地名,或觜觿。觜宿,原專用來指二十八星宿之一,屬火,爲猴,由三顆恆星星座組成,有觜宿一(獵戶座λ)、觜宿二(獵戶座φ1)和觜宿三(獵戶座φ2)。在中國古代標繪的星圖上,是西方第六宿,居白虎之口,有口福之徵,故在卦相上爲大吉相。(注:觜觿,則是傳說中古代的一種神獸,實際上就是一種大龜,其甲駁蘊含天道,祭司專用來占卜、典禮、記事。)
而按古漢字“後”、“厚”、“觜”三字並通之解,因以轉用“厚”來形容魯國的觜邑(今山東青島),其地形如龜首,故名之,惠伯鞏之後的分封地就在該邑,後用邑名作爲姓氏,稱厚氏,其後裔曾分佈在山東青島、榮城、即墨、膠州一帶,後遷徙至河南洛陽,成爲望族。
因“後”、“厚”、“觜”三字並通之解,故厚姓、後姓、郈姓和後姓部分後人有着同一淵源。
後 稷
中國古代周族的始祖。傳說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時曾被遺棄,故名棄。在堯、舜時代(公元前21世紀以前)爲農官,封地於邰,號后稷,別姓姬氏。據說他善於種植多種糧食作物,教民耕種。後來周族奉他爲始祖,並認爲他是最早種稷和麥的人。傳說中的堯、舜時代,農業還很原始,后稷對當時農業(種植業)的發展做出過貢獻,因而許多古籍如《詩經·生民》、《尚書·舜典》及《史記·周本記》等都歌頌和記述了他的功績。所以後來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時設置的農官,就稱爲后稷。
後 羿
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著名夏朝神箭手,厚氏鼻祖之一。當時夏王“啓”的兒子“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爲夏王,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爲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爲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爲“箭神”。
厚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零一位,以洛陽、高密爲郡望。現行較罕見姓氏。
今甘肅、山東、遼寧、黑龍江、河北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按古漢字“後”、“厚”、“觜”三字並通之解,因以轉用“厚”來形容魯國的觜邑(今山東青島),惠伯鞏之後分封在該邑,後用邑名作爲姓氏,稱厚氏,其後裔曾分佈在山東青島、榮城、即墨、膠州一帶,後遷徙至河南洛陽,成爲望族。
厚氏族人在秦、漢之際有輾轉遷入高麗、倭奴者,後在朝鮮、日本生息繁衍,在朝鮮爲櫻田厚氏,在日本爲大仁田厚氏,多是歷爲政界名士。
闖關東-山東人-清代分三個時期:
(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爲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鹹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以下爲厚姓主要聚居地(待補充):
山東德州陵縣宋家鄉厚家村
甘肅平涼靜寧縣細巷鄉厚川村
甘肅平涼靜寧縣威戎鎮厚家村
河北滄州青縣曹寺鎮厚召官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安遠鎮厚家坪村
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厚杖子。
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是在西漢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高密國,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當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東漢時期改郡爲縣,隸屬北海郡。西晉復置國,南朝宋改爲郡,移治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南北朝後宋改爲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當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
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是在西漢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高密國,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當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東漢時期改郡爲縣,隸屬北海郡。西晉復置國,南朝宋改爲郡,移治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南北朝後宋改爲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當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
1、厚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圍場,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運城、長治,雲南之江川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世本》雲:“惠伯革者,孝公子,其後爲厚氏。”(2)又云:“魯有厚成叔,即後氏,亦作郈。”《姓氏詞典》引《古今姓氏書辨證》所注尤明:“以采邑爲氏,源於姬姓。出自姬姓,魯孝公八世孫瘠,食採於厚(在今山東東平東南),謂之厚成,因氏焉。”
2、厚
厚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厚姓起源:系自姬姓。厚瘠爲春秋時魯孝公之子惠伯革之後,食採於厚(故城在今江蘇沭陽北),稱厚成叔,以邑爲氏。
郡望:東魯。
變化:後改爲郈,亦作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