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字早在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就有介紹,在明朝的《正字通》和清朝的《康熙字典》中均有收錄該字,但讀音標註爲:he、ge,在《現代漢語字典》中有作爲姓氏的解釋,姓氏讀音錯誤的標註爲:ge,未收錄作爲姓氏時(xia)的讀音。閤姓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權威考證,民間姓氏讀音一直爲:xia。解放前我國使用的是繁體字,新中國成立後進行過簡化,僅在《現代漢語字典》的紙質版中方可找到簡體門的閤字。
據傳閤姓的祖先原本姓合,是皇帝的老師。後來皇帝賜姓在合字外面加了門字,表示只給皇帝一個人上課,足不出戶,以顯矜貴,賜讀音念xiá,同“霞”音,以表吉祥。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研究中心專家:閤通閣,讀音gé時有兩個來源:1、南詔王閤羅鳳之後,有閤氏。2、宋時,有閤都尉、閤門使(兩個都是官職),後人以官職爲氏。
湖北省隨州市政府人士表示,該姓氏在當地並不生僻,當地有以此爲地名的“閤家河村”,不少人姓“閤”(xiá)。據介紹,現在,此姓多分佈在湖北隨州市、河南桐柏、湖北鍾祥、臺灣高雄等地,但人數不多。
1、閤
現行罕見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考略》亦載並注其源:
1、其注引《元和姓纂》雲:“周閽人守王宮者,所以止扉謂之閤,因以爲氏”,此以官爲氏。《鄭通志》寫作“閤”。
2、又注云:“南詔王閤羅鳳後必有以爲氏者。”(3)又注云:“亦或閤都尉之後,以官爲氏。”《漢語大詞典》音gē。《中國姓氏大全》稱:“(閤),歷史上的罕見姓,現代仍有。一說同‘閣’。”。
2、閤
綜合:
同閣氏。湖北隨縣、河南桐柏、湖北鍾祥、臺灣高雄、北京等地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