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邲
拼音bì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邲姓邲姓起源一
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邲”,起先爲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的食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由於“邲”在黃河以北,河之北古稱陽,故而“邲”在最早稱“邲暘”,亦稱“邲陽”,後簡稱爲“邲”。在春秋歷史上,由於邲邑所處遼闊的黃河平原,其地理位置獨特,因此鄭、楚、晉諸國在該地多次發生重大事件以及爭戰,諸如:
周定王姬瑜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子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夏六月,晉荀林父率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
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夏,晉侯伐鄭,爲邲故也。”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秋九月,楚王以予連尹襄老。襄老死於邲,不獲其屍,其子黑要烝焉。”
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春,諸侯伐鄭,次於伯牛,討邲之役也,遂東侵鄭。”等等。
在這位鄭國大夫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爲姓氏,稱邲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邲氏正宗。
邲姓邲姓起源二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泥孰之後,屬於以先祖可汗爵號漢化爲氏。阿史那·彌射(公元?~662年待考),爲隋、唐朝時期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室點蜜(公元?~576年待考)的第五世孫,世爲莫賀咄設葉護。“葉護”,即西突厥軍政總首領之官稱。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李世民遣使者持節,冊立阿史那·彌射爲‘奚利邲咄陸可汗’,賜鼓纛,與之盟,約爲昆弟(結拜弟兄)。唐顯慶二~三年(公元657~658年),唐朝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率唐兵及回紇軍由金山(今阿爾泰山)之北突進,流沙道安撫大使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率所部由南道西進,兩路夾擊,西突厥大敗而潰。蘇定方不以敵潰爲勝,率軍繼續進擊,突厥軍不及喘息而紛紛投降,其首領阿史那·賀魯領其子、婿等率數百騎向西逃竄。蘇定方分兵兩路緊逼夾擊,死追阿史那·賀魯直至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首都塔什干)西北的蘇咄城。蘇咄城城主就是石國王子伊涅達幹,他敬服大唐軍威,遂將阿史那·賀魯父子誘捕,然後送往石國。石國國王將阿史那·賀魯父子交給唐軍前鋒大將蕭嗣業和阿史那·元爽,押送長安。至此,西突厥汗國滅亡。
在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泥孰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可汗爵號位姓氏者,漢化簡稱邲氏、或苾氏,後融入漢族,皆世代相傳至今。
邲姓邲姓起源三
源於嬴姓,出自南宋時期左丞相葛邲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葛邲,公元1135~1200年,字楚輔,江陰青陽人(今江蘇無錫江陰青陽鎮),著名南宋王朝左丞相、太子少師。葛邲自小受家學薰陶,博學多聞,機敏幹練,年輕時以祖蔭而授建康上元縣丞(今南京江寧)。南宋孝宗趙昚隆興元年(趙慎,公元1163年),葛邲高中進士,當上了國子博士。在一次論州官受納及鬻爵之弊的對策中,得宋孝宗獎諭,授著作郎。不久,葛邲又擔任掌管規諫的“正言”官,開始了他長達十餘年的諫官生涯。葛邲一生著作頗巨,著有《文定文集》六百卷、《詞業》五十卷,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文堪稱豐碩。七十餘年後的宋末帝趙昺祥興二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厓山淪陷,小皇帝趙昺被迫投海自殺,南宋王朝滅亡。
傳說葛邲之後裔子孫爲避大元帝國的迫害,改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邲氏,世代相傳。至明朝初期,大部分該支邲氏族人改回葛氏,但仍有一部分族裔維繫稱邲氏至今。
邲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滎陽爲郡望。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稱邲,在春秋戰國時期爲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稱邲,在春秋戰國時期爲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1、邲
罕見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載,初見於《姓苑》。《姓氏詞典》據《姓氏尋源》注云:“以采邑爲姓氏。邲爲春秋鄭國大夫食邑,後以地爲氏。地在今河南鄭州市東。”
2、邲
邲姓起源:春秋時鄭大夫食邑於邲(故城在今河南鄭縣東),後以地爲氏,見《姓源》。亦見《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