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譙郡(今天的安徽毫縣):東漢時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地區。
2 北海郡(今天的山東昌東縣):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境內。
1 譙郡(今天的安徽毫縣):東漢時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地區。
2 北海郡(今天的山東昌東縣):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境內。
1、逢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很廣:今河北之樂亭,山東之平度、昌樂,遼寧之清原,山西之臨汾,河南之盧氏、義馬,廣西之荔浦,雲南之馬關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音‘龎’。商諸侯,封於齊土。至商周之間,有蒲姑氏代之。至武王伐商,而後封太公焉。”此則以國爲氏。《姓氏考略》則雲:“商諸侯逢伯陵之後。望出北海。”《左傳》有逢伯陵、逢醜父;東漢有逢萌、逢絲;《莊子》:“羿、逢蒙不能睥睨。”皆作逢迎之逢。後之言姓者,皆作逄,石刻有故博士趙傅《逢府君神道逢童之碑》其篆文皆從“夆”。顏師古匡謬正俗雲:“逢姓者,蓋出於逢蒙之後。讀當如其本字,更無別音。”據此則書作“逄”,讀若“龎”者,非是。見《隸辨》。(按:姓氏之演變,乃歷史之必然,或音變——“逢”féng,或音páng、péng,皆爲姓。或形變——“逢”之爲“逄”,本同姓而分族。今“逢”、“逄”各爲姓;“逢”之féng、páng、péng作爲姓氏,同源而分族。系出姜姓,望出北海。)
2、逢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雞澤,山東之昌樂,山西之太原、大同,黑龍江省之嫩江縣等均有分佈。《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音‘龐’。”。《姓氏考略》據《隸辨》注云:“商諸侯逢伯陵之後。望出北海。(按:《左傳》有逢伯陵、逢醜父;東漢有逢萌、逢絲;《莊子》‘羿、逢蒙不能睥睨’。皆作逢迎之‘逢’。後之言姓者,皆作‘逄’。石刻有故博士趙傅逢府君神逢童之碑,其篆文皆從‘夆’。顏師古匡謬正俗雲:‘逢姓者,蓋出於逢蒙之後。讀當如其本字,更無別音。’據此則書作‘逄’、讀若‘龐’者,非是。”)《鄭通志·氏族略·以國爲氏》“音‘龐’。”今則書作“逢”者,音féng、péng;書作“逄”者,音páng。姑兼收以備考。
3、逢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音‘龐’。商諸侯,封於齊土,至商、周之間,有蒲姑氏代之,至武王伐商而後封太公焉。”(按:今“逢”,則音péng、féng;“逄”則音páng,姑兼收以備考。)
4、逢
逢姓分布:臺灣、北京、山東即墨,遼寧阜新、河南義馬、貴州安順等地均有此姓。
逢姓起源:①系自姜姓。商諸侯逢伯陵之後。②系自嬀姓。舜裔之後陳公族中有逢氏。亦見《姓苑》。
逢姓名人:
逢同,春秋時趙大夫。
郡望:長樂,北海,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