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Qín)姓氏有五種出源:
1、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爲氏爲覃氏。”。
“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爲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雲:“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左傳》雲:“覃懷,近河地名。”“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左傳覃懷註疏》雲:“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爲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爲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的形貌。覃懷地區,西與北是太嶽山脈,南與東是萬裏黃河。在今邢臺、安陽一帶爲“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爲“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爲“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水,中爲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後,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爲姓,稱爲覃懷氏,後簡改爲覃姓,稱爲覃氏。
2、以職業命姓。
覃的本義爲有塞蓋的釀酒罈或者盛酒陶壇,因爲釀酒的原理和久盛酒的緣故,就會長久發出酒味醇厚的香氣。所以,覃字的引申由“長”爲“深入”之義,如“覃思”一詞有深入思考的意思。覃人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覃人不但能釀酒,而且知道使用何種形狀的陶器作爲酒具,能獲得質地醇厚香甜的美酒。久而久之,形成了覃氏族,以此職業爲氏族原始圖騰,並且命名氏族,創制族徽,出現覃姓。
3、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姓氏,爲複姓皇覃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爲覃氏。
覃元先(南海人,即今廣東省南海人,相傳是皇覃氏之後人)義勇隸屬。
4、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爲避難所簡改爲覃氏(tán,音譚)。
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爲氏。根據《萬姓統譜》、《譚氏家譜序》等文獻記載,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大封先聖之後時,把他們封於譚國,爵位爲子爵,後爲齊國的附庸國,到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就於周莊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將譚國吞併了,當時譚國的主人譚子奔到莒國去避難,失去祖國的譚國公族後裔就“以國爲氏” 而姓了譚(見《譚氏家譜序》)。覃姓爲譚姓避禍去言字爲覃姓(見《萬姓統譜》)。
5、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區腹地長陽、招徠河最爲集中
據《覃姓族譜》稱:招徠河是覃姓聖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學者考證,“覃氏源於曋姓”,這證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徠河流域。
主要人口聚集地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湘西地區,根據各省、市、縣地方誌有關資料及各地覃氏家譜記載,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臺灣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漢、壯、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瑤、侗、傣、水、京等13個民族。定居海外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緬甸、英、美、法、德、荷蘭、瑞士、新西蘭、加拿大、巴西、哥斯達黎加等21個國家。
1、覃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阜平,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大同,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廣東之高要,雲南之隴川、邱北等地均有分佈。漢、壯、水、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蠻姓。梁有東寧州刺史覃元先。”《姓氏詞典》亦注:“古代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姓。今壯族姓。”(2)其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覃氏本譚姓,避難改。”鄭樵亦注:“本爲‘譚’,或去言而爲‘覃’。”(3)其引張澍之語云:“今蜀中此姓皆音‘尋’;關隴此姓則如本音。”故《中文大字典》亦注:“今俗音爲qín,又音‘尋’、‘壇’。”故“覃”音三:qín、xún、tán,皆爲現行姓氏,故予兼收。清代有覃萬長,懷集人,擊虎救母賓氏;又有覃維楚,任鄖西縣巡檢。
2、覃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遼寧之瀋陽,湖北之監利,廣西之宜山、環江,貴州之大荔等地均有分佈。漢、白、壯、瑤、毛難、布依、仡佬、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 ‘譚’,或去 ‘言’ 爲 ‘覃’。”本爲國名,乃“周不得姓之國,以國爲氏。”(2)壯族之覃姓,分佈於宜山一帶地方,其源有二:“覃”有“品嚐”之意,遂以爲姓。爲譚姓所改,相傳漢代韓、譚、謨結好。韓信被殺,相攜逃至廣西,避仇改姓“覃”。
3、毛難族之覃姓,則由王姓所改。分佈於廣西之環江縣。據《覃家祖譜》載:其始祖“姓王名龍”,字代雲,住在京城,乃是朝廷的國舅。後被貶黜,遂改姓“覃”(一說改姓譚)。
4、土家族之覃姓多生活在湘西,當由瞫姓所改。《中國人的姓名·土家族》稱:瞫姓,“巴郡南郡蠻”五姓之一。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覃”、“譚”等姓。注之(2)、
3、亦見《中國人的姓名》。一音xún,又音qín,皆現行姓氏。南朝梁有覃元先,東寧州刺史;宋代有覃昌;明代有覃彥龍。
3、覃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廣東之清遠、河北之阜平、遼寧之昌圖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載,其注云:“今岺南多此姓。又音‘壇’;本‘譚’,或去‘言’而爲‘覃’;俗或音‘芹’。”《姓氏考略》注其源。其源不一:
1、:“蠻姓,梁有東寧州刺史覃元先。”(2)其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覃氏本譚氏,避仇改。”又引清張澍雲:“今蜀中此姓皆音‘尋’;關隴此姓則如本音。”參見“覃”(qín、tán)條。
4、覃
土家族姓氏。《中國人的姓名·土家族》有載:“瞫姓,——‘巴郡南郡蠻’五姓之一。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覃’、‘譚’、‘潭’等姓。這三姓與‘瞫’均形似。特別是覃,這不僅是湘、鄂西地區土家族的大姓,而且在讀音上依然爲‘沈’,與‘瞫’音同。說明‘覃’姓是由巴郡南郡蠻中的瞫氏改變而來。”另,參見“瞫”條。一音qín,又音tán,又音xún,皆爲姓。
5、覃
《中國姓氏大全》收載並注此音,其注云:“又音qín和tān。”詳見“覃”(qín)條。
6、覃
覃姓分布:分佈較廣,不同音之覃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廣西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覃姓人口71%。
覃姓起源:系自妘姓。譚去言爲覃氏。
郡望:齊郡。
7、覃
覃姓起源:①漢時澧中蠻、平州蠻、賜州蠻,均有覃姓,均音尋(Xún)。蜀地亦有覃姓,亦音尋。②瑤、土家、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覃姓名人:
覃元先,梁南海人,東寧州刺史。
覃姓古代名人
覃玹西晉,西晉鴻臚寺大鴻臚。
覃元先原名覃彥,南梁廣東南海人,原籍陝西善騎射,亦精通文墨。齊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衛鄉里,據有番禹。
覃達明代,湖南石門人,曾任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萬戶官,洪武年間(1368-1398年)被徵調到四川征剿,奮勇殺敵立功。喪於四川省大溪坪。
覃吉明代,太子太傅,太子年九歲,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老伴”這個稱呼,原來是太子稱呼老太監的,通用於老年夫妻之間的稱呼。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冊立9歲兒子朱祐樘爲太子,幾年間,覃吉對太子口授“四書”,還常常敘說民間情況,連歷史上宦官專權禍國的往事也不避諱。
覃應元明朝,字德芳,明朝四川省雲陽縣人,嘉靖進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屬及羣衆,平息匪亂,整肅地方治安,政績突出,升任四川副使。
覃修綱清朝,清朝甘肅西寧鎮總兵。
覃季唐朝,唐朝太子太傅。
覃慶元宋朝,宋朝景德進士、御史中丞。
覃光佃宋朝,宋朝監察御史。
覃昌宋朝,宋朝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退休後閉門講學,教人讀經書,著有文集。
覃慶元明朝,明朝嘉靖進士、陝西兵備。
覃姓近代名人
覃貴福太平天國天京武科試冠軍。
覃振愛國人士,辛亥革命先驅,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代理院長、司法院副院長。
覃子豪現代派詩人,詩歌評論家。
覃德誠香港深水埗區議會區議員。
覃美金香港已故天后梅艷芳母親。
覃貴福晚清民國,太平天國天京武科試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