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普集鎮有個襲家莊。現在襲姓人家仍佔絕大多數。據說,他們的祖先姓“習”,只是因在明朝嘉靖年間村裏出了個博學多才的教書先生襲勖才改姓“襲”的。關於襲勖改姓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說襲勖教育出的學生中有四人中了進士,同朝爲官。皇帝爲了嘉獎他爲國培養出了棟樑之材,特賜龍袍召他進宮見駕。見駕之中,皇帝隨便問他是姓哪個“xi”字,襲勖雖然滿腹經綸,可見駕還是第一次,不免緊張,便雙手搓起了龍袍,未能及時回答。搓着搓着,急中生智,忽然答道:“龍衣之襲”;另一種說法是,襲勖棋藝高超,皇帝召他進宮之後,經常與皇帝對弈。有一次皇帝找他下棋,他正在樹下瞌睡。皇帝怕他着涼,便脫下自己身上的龍袍爲他披在了身上。襲勖醒後,爲感皇恩,便改姓爲龍衣之“襲”了。
襲勖最後被賜爲“教諭”。所以章丘縣誌和鄉人都習慣稱他爲“襲教諭”。現在,據襲氏族譜統計,襲姓已繁衍至章丘多個村莊及省內多個縣份與東北三省各地。
1、襲(襲)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龍口,遼寧之清原,黑龍江省之嫩江縣,山西之太原、長治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雲:“賨人七姓有襲氏。賨,秦漢時生活在今湖南、四川等地的少數民族。”三國時蜀有襲肅;晉代有襲元之,隱士;《南史》有襲蔿;宋代有襲蓋卿,常寧人,官右正言;明代有襲勗,揚州府訓導。
2、襲(襲)
襲姓分布:山西絳縣、河北樂亭、山東新泰、安徽淮南、臺灣苗栗、臺北、臺中、江西新幹、黑龍江、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襲姓起源:秦漢時湘,川一帶賨人(今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襲氏,見《風俗通》。
襲姓名人:
襲元之,晉時隱士。襲盍卿,宋時常寧人,師事朱熹,明義理之學,以直道事君。
郡望:蜀郡。
襲姓古代名人
襲勖明朝,字克懋,一字懋卿。明代濟南章丘人。少時家境貧寒,以爲人牧羊爲生。手不釋卷,每有閒暇,即誦讀詩書。曾因此遭主人毒打,愈益發憤讀書。襲勖潛心研讀經史、諸子百家、稗官小說等各類書籍,30歲時,已名聲大震。當時,同縣的文人袁崇冕、李開先都以填寫優美的唱本詞曲而聲名遠播。而襲勖認爲填寫這種詞曲有傷大雅,不屑爲之。他與歷城人殷士儋、許邦才、李攀龍等人崇尚填寫古文詞。李攀龍恃才自傲,目空四海,卻對襲勖欽佩有加,兩人成莫逆之交。襲勖仕途不順,年六十始以歲貢生任江都訓導。不久,調任威縣教諭,再遷開平衛教授。後辭官歸裏,頤養天年。五年後卒。着有《懋卿集》、《太極圖解》、《性命辯》諸書流傳於世。
襲元之晉朝,晉代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