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來源:周有大行人之官,吾祖居之,任官之以官爲氏,此之謂行氏之始也。
平襄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分佈地
1、陝西省合陽縣坊鎮鎮,
2、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下寨村,
3、山西省絳縣橫水鎮坡地村,
4、河南省孟州市(孟縣)行莊村, 趙和鎮蘇莊村,上寨村,槐樹鄉史家溝村 南莊鎮南莊村 穀旦鎮長店村
5、河南省濟源市張金村(遷出來的)
6、山西省新絳縣橫橋鄉行雲莊
7、陝西省合陽縣新池鎮北王莊
8、陝西省合陽縣甘井鎮北護南村
9、陝西省合陽縣新池鎮行家堡
10、陝西省合陽縣防虜寨鄉南永寧莊
11、河南省寶豐縣徐莊村(一半行姓)
12、山西省平陸縣堯店村
13、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蘭裏村
14、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司馬村
15、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閆莊鎮閆莊村
16、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隆化鎮南衛村
17、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毛嶺村
18、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長道鎮
平襄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分佈地
1、陝西省合陽縣坊鎮鎮,
2、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下寨村,
3、山西省絳縣橫水鎮坡地村,
4、河南省孟州市(孟縣)行莊村, 趙和鎮蘇莊村,上寨村,槐樹鄉史家溝村 南莊鎮南莊村 穀旦鎮長店村
5、河南省濟源市張金村(遷出來的)
6、山西省新絳縣橫橋鄉行雲莊
7、陝西省合陽縣新池鎮北王莊
8、陝西省合陽縣甘井鎮北護南村
9、陝西省合陽縣新池鎮行家堡
10、陝西省合陽縣防虜寨鄉南永寧莊
11、河南省寶豐縣徐莊村(一半行姓)
12、山西省平陸縣堯店村
13、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蘭裏村
14、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司馬村
15、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閆莊鎮閆莊村
16、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隆化鎮南衛村
17、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毛嶺村
18、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長道鎮
1、行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邑、新疆之塔城、浙江之嵊縣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按:行,又音xíng,亦現行姓氏。“行”之xíng、háng二姓,可能同源而異流。)
2、行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獲鹿、圍場,山西之太原、大同、陽泉、長治,陝西之韓城,甘肅之舟曲,河南之義馬,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回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行人”曰:“《周禮》大行也。又有行氏,即行人氏。”以官爲氏。《續通志》注云:“周有大行人之官,子孫氏焉。”且按雲:“行氏,鄭樵注於行人氏之下。今單姓繁而複姓罕見,故另爲標出。”望出平壤。東漢有行巡,平壤人,事隗囂,爲大將軍;宋代有行勤。
3、行
行姓分布:浙江上虞、江西寧都、興國、上海嘉定、山東五蓮、新泰、安徽淮南、臺灣、北京、山西侯馬、遼寧大窪、廣西南寧等地均有此姓。
行姓起源:周時大行人(官名,《周禮》中有大行人,屬秋宮,主掌朝覲聘問之事)之後,子孫以官氏,見《風俗通》。
行姓名人:
行祐,漢時趙相。
郡望:平襄。
行姓古代名人
行巡隗囂歸天水,復招聚其衆,興修故業,自稱西州上將軍。三輔士大夫避亂者多歸囂。囂傾身引接,爲布衣交;以平陵範逡爲師友,前涼州剌史河內鄭興爲祭酒,茂陵申屠剛、杜林爲治書,馬援爲綏德將軍,楊廣、王遵、周宗及平襄行巡、阿陽王捷、長陵王元爲大將軍,安陵班彪之屬爲賓客,由此名震西州,聞于山東。馬援少時,以家用不足辭其兄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謂賓客曰:“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有畜數千頭,谷數萬斛,既而嘆曰:“凡殖財產,貴其能賑施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於親舊。聞隗囂好士,往從之。囂甚敬重,與決籌策。班彪,稚之子也。
行佑漢有行佑爲趙相。(後漢書光武紀注、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行姓近代名人
行海亭陝西合陽坊鎮人曾與楊虎城等人結拜爲《中秋十八弟兄會》,後隨楊虎城從軍,抗戰中中條山一戰成名,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題:“楊門虎將”條幅贈之,職至旅長,銜爲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