蕢,音kuì。據《山海經》載,相傳在堯舜時代,我國黃河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夏族首領鯀主持治水。鯀採用“堙障”辦法,修築堤壩圍堵洪水。“堙障”之法,“蕢”爲所需——蕢,即用來盛土的草包也。期間,鯀的一位手下,專門負責徵集築壩用的草包,後被賜姓爲“蕢”。
浙江省發源地原寧波市鎮海縣大石門村後蕢。寧波話該姓讀法爲JV,發音爲局。
浙江省海鹽縣境內有蕢姓5-6百人。
1、蕢(蕢)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有載,其注“蒯”雲:“晉大夫蒯得之後,又有蕢氏,同音。”《姓氏考略》據《古今姓氏書辨證》亦注:“與‘蒯’同音,即蒯氏。今臨海有此姓。”春秋時魯有蕢尚。一音kuì,亦姓。
2、蕢(蕢)
現行罕見姓氏。今浙江之餘姚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歸“去聲”部。《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與‘蒯’同音。即蒯氏。今臨海有此姓。”《漢語大字典》音kuài。周代有蕢尚,魯人;明代有蕢端,汀州巡檢。
3、蕢(蕢)
蕢姓分布:上海嘉定、浙江餘姚、普陀、臺灣高雄、臺北、桃園等地均有此姓。
蕢姓起源:見《古今姓氏書辨證》。一說,與蒯同。
蕢姓名人:
蕢尚,春秋時魯人。蕢桓,明時上元人,任典史。
郡望:東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