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牒姓

姓氏

拼音dié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2196 位。

位於哭姓 之後,陏姓 之前。

牒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196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牒姓
牒姓頭像

牒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大臣牒舍樂,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北史》記載:“牒舍樂,西域雜胡,武威人。開府儀同三司、營州刺史,封漢中郡公,戰歿關中。”

舍樂,爲古時代北人流行的佛教教名。按他是南北朝時期崇佛之“雜胡”,同時又與賀拔仁、曲珍、段琛、尉摽、子相貴、康德、韓建業、封輔相、範舍樂等鮮卑族人合伍來看,牒舍樂當爲鮮卑族人,當是東魏政權的重臣、後來的北齊神武皇帝高歡的族人。

牒舍樂後在北齊後主高緯武平六年(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的農曆11月間,北齊與北周的平陽之戰(今山西臨汾)中戰死。

牒舍樂的後裔子孫後融合於漢族之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牒氏。

牒姓 分布

今山西省的臨汾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英國等地,均有牒氏族人分佈。

牒姓 郡望

平陽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牒姓 堂號

平陽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牒姓 姓氏源流

1、dié

現行罕見姓氏。今陝西之韓城有分佈。《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牒雲氏所改,見《姓觿》。蒲城有此姓。”“牒雲”乃代北地區姓氏。

2、

牒姓分布:清時陝西蒲城有此姓。

牒姓起源:北魏孝文帝時改牒雲氏爲牒氏。

郡望:武威。

變化:一說,即迭氏。

牒姓 歷史名人

牒姓近代名人

牒喜蓮(公元?~1930年待考),女:英國籍香港人。著名香港英華女學校創始人。英華女學校(Ying,Wa,Girls',School),是香港著名的女子學校,位於今香港特別行政區中環羅便臣道76號。該校起初屬於倫敦傳道會,1965年以後改屬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倫敦傳道會會使牒喜蓮在香港設立了“女子書塾”,其爲英華女學校的前身,時在香港灣仔道。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牒喜蓮以教化女子爲由,欲擴爲寄宿學校,開始考慮遷校。之後提請倫敦傳道會以美景地爲新校,即今校址。牒喜蓮爲新校址奔波了七年以籌措,在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月,校舍竣工。初名爲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其“英華”之名出自同辦的英華書院。初有學生三十四人,多寄宿於校內。同時舉辦師資培訓班。 當時港英當局擴展了維多利亞城,築堅道、般含道、羅便臣道等,闢爲人居。從此生員大增,寄宿生日少。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校長牒喜蓮以學校西之野爲擴校之用。三年乃成。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英華高等女學堂設幼兒園,爲香港華人幼學之始。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英華高等女學堂設中學部,附三年制之師訓班,學校校長由樂慕潔擔任。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英華高等女學堂改名爲英華女學校,由樂慕潔接任校長。 英華女學校的英文中學部早於中學部,不久又停辦。後以香港大學開始收錄女生而恢復了英文中學部。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開始以英語授業,八年後的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始有女學生爲大學所錄取。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樂慕潔因母病返回英國,師資培訓班停辦。英華女學校由夏靜怡繼任校長,她邀請倫敦傳道會代表來港,以備擴展學校。後擴校之事因省港工人大罷工頗有波折,歷十餘年至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才完成擴建工程。從此英華女學校乃去私塾之風。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3月,英華女學校的創始人牒喜蓮病逝。以後,該校以每年3月爲“校祖日”。牒喜蓮留下的著名英華女學校校訓爲:“寸陰是惜”。

牒姓 相關姓氏

牒雲 (牒雲)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