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嬀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後裔公子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母氏源於田姓。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遠本胡公,近取毋邑,故曰胡毋氏。”在文獻《姓氏詞典》中介紹:“母”姓的歷史悠久,“母”姓是從複姓“胡母”而來,源於田姓,所謂“系出田氏”。
母姓融入少數民族姓氏
母姓早期爲漢族人,因歷史的變遷、移民、避難、統計出錯等原因,遷徙到少數民族地區,而演變成今天的如:回族、滿族、蒙古族、羌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等等。
如今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就生活着大量的母姓後裔。其祖先是因避難而到北川。
明朝時期,明王朝爲平衡國內人口分佈,加速經濟建設,舉行了數次大規模的遷民運動,期間,有整村回民遷徙到一個地方,姓名用原地方名。今寧夏涇源縣回族聚居地有毋家溝,指以地名爲漢化姓氏,稱毋氏。
母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在山東東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爲郡望。後因戰亂、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際闖關東等原因,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
母姓的歷史很久,但人數不多,居住分散,統計難度大,具體人數有待母氏家族後裔共同參與統計後公開結果。應該是屬於稀有姓氏。
如今在山東省的聊城、單縣、泰安、鄒城,
河南省的永城、新鄉,
四川省的廣元市、劍閣、射洪、閬中、蒼溪、儀隴、蓬安、自貢、筠連、青川
重慶市,
貴州省的習水、赤水、仁懷。
安徽省阜陽市.亳州蒙城、渦陽
河北省的樂亭、邢臺、棗強、石家莊,秦皇島,
貴州省的遵義、仁懷,習水縣,興仁縣,
雲南省的昭通、宣威,
山西省的大同、陽高縣、靈丘縣、代縣、繁峙縣,
遼寧省的瀋陽、昌圖、葫蘆島,
湖北省的襄陽、十堰,
江蘇省的徐州、宿遷,
黑龍江省的肇東、伊春、齊齊哈爾等地,
據《臺灣區姓氏堂號考》一書記載,1978年全臺戶政口卡資料統計,全臺只有94名母姓民衆,均有母氏族人分佈。
平昌郡:三國魏置,後廢,晉復置,治安丘(今山東安丘),後魏移治昌安(今河北安丘)。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一帶地區。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平昌郡:三國魏置,後廢,晉復置,治安丘(今山東安丘),後魏移治昌安(今河北安丘)。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一帶地區。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1、母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樂亭,山東之東平,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貴州之普安,雲南之隴川、馬關、路南,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仡佬族姓氏。《姓氏考略》有載;《姓氏詞典》引《希姓錄》亦收。其源不一:
1、或爲毋姓所改,“毋”姓形變而爲“母”,音隨形改,由wú而爲mǔ。
2、鄭樵注“毋”雲:“蜀蓬州多此姓。”張澍謂:“蜀之母氏爲父母之‘母’,鄭說非。”蓬州在今四川之蓬安縣,張澍所云亦一家之言。
3、仡佬族之母姓,乃古句町國之後裔,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句町縣,故句町王國名也。其自置濮王,姓母,漢時受封迄今。”見《中國人的姓名·仡佬族》。“句町”在今雲南之通海縣東北五里,自當與蜀之母姓異源。《姓氏詞典》注:唐有母照;宋有鹹淳進士母夢牛;明有母德純。
2、母
母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
母姓起源:毋邱一作母邱。母邱之後有母氏。故母氏當系出毋氏,後人隨字而改音。張澍雲:蜀之母氏,爲父母之母。
母姓名人:
母照,唐開元十八學士之一,與馬懷素等校正祕籍,著《古今書錄》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