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姓椿姓起源一
古人以“椿”有壽考之徵,所以世稱父親爲“椿庭”,稱母親爲“椿萱”,稱長壽爲“椿齡”,稱雙親在堂爲“椿萱並茂”等等,因此有人引其爲最良好的祝願,盼望子女健康長壽,家族興旺發達,遂爲孩子取氏爲“椿”,稱椿氏,世代相傳至今。
椿姓椿姓起源二
源於己姓,出自金國末期大名府將軍蘇椿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蘇椿,公元?~1225年,河北大名人。著名金國將領。金國末期,河北大名府南樂人楊鐵槍聚衆保鄉裏。蒙古大軍攻略河朔進地區時,楊鐵槍迎戰,已經投靠蒙古的原楊鐵槍屬下大名南樂人王珍率蒙軍前往彈壓,楊鐵槍戰死,衆人推舉蘇椿代領其衆。後蘇椿爲避免鄉裏受蒙古殺戮,亦降於蒙古。不久,南宋大將彭義斌進擊大名府,蘇椿出戰不利,遂又降於南宋,彭義斌遂據大名。當時王珍棄其家,從小道還歸蒙軍中,成吉思汗之侄蒙軍主帥按只吉歹大王嘉其誠心歸附,收爲義子。后王珍帶領蒙古大將速魯忽率蒙軍擊退南宋軍彭義斌部,蘇椿再交出大名府投降,並歸還了王珍之妻。後蘇椿屬下將士不滿蒙古軍殘暴,意圖反叛。此事不密,被王珍察覺,與駐紮河北的蒙軍元帥梁仲搶先發兵進攻蘇椿,蘇椿不敵,開南門遁往汴梁地區(今河南開封)。後蒙軍假意原諒了蘇椿,安置其到許州(今河南許昌)駐守。蘇椿上當,於南宋理宗寶慶元年(金哀宗正大二年,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農曆9月率部到許州,一到即被擒殺。
蘇椿的後裔子嗣痛悼先祖之亡,又要躲避蒙古軍的追殺,便有改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椿氏,世代相傳至今。
椿姓椿姓起源三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納哈塔氏族,屬於以帝王賜名漢化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女真族納哈塔氏,亦稱那哈密瓜塔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納合氏部落,滿語爲Nahata Hala,世居郭絡羅溝(今內蒙古阿榮旗得力琪爾)、扎羅木得(今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區扎羅木得鎮)等地。後有鄂溫克族引爲姓氏者,大多冠漢姓爲椿氏、那氏、納氏等。其椿氏源出金國時期著名的賢相納合塔·椿年,史籍中簡稱納合·椿年。納合塔·椿年,本名納合塔·烏野。金國政權初創女真族文字之後,便在西京(今山西大同)設立學官,納合塔·烏野與諸部兒童俱入學,他領悟性極高,被稱爲“最號警悟”。久之,朝廷選諸學生送京師,由上京名師教授耶魯教之,納合塔·烏野因學習成績好被選中。之後補尚書省令史,累官至殿中侍御史,改監察御史。在金海陵王完顏·迪古乃(完顏亮)爲宰相時,推薦納合塔·烏野爲右司員外郎,編定新制。在金海陵王篡立之後,以納合塔·烏野爲諫議大夫。這位納合塔·烏野原來喜好飲酒,常醉有失,因此金海陵王使之戒酒,遂終身不復飲。後改祕書監,修起居注,授世襲猛安,爲翰林學士兼御史中丞。
金貞元初年(公元1153年),納合塔·烏野起上京諸猛安於中都、山東等路安置,以勞賜玉帶閒廄馬。奉遷山陵,還爲都點檢。被賜名爲納合塔·椿年,拜參政事。當時金海陵王對謂納合塔·椿年說:“你這樣的吏材甚是難得,還有象你這樣優秀的官員嗎?”於是納合塔·椿年就舉薦大理寺丞紇石烈·婁室。金海陵王以紇石烈·婁室爲右司員外郎。未旬日,金海陵王很高興地對納合塔·椿年說:“吾試用婁室,果如卿言。惟賢賢,信矣。”這紇石烈·婁室後被賜名爲紇石烈·良弼,有宰相之才,到了金世宗完顏·烏祿(完顏雍)執政時期(公元1161~1189年在位)官至左丞相,亦被號稱賢相。
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納合塔·椿年病逝。金海陵王親赴靈柩痛哭,追封納合塔·椿年爲特進、譚國公,賜諡號爲“忠辯”,賻銀二千兩、彩百端、絹千匹、錢千萬。之後以其長子納合塔·參謀合爲定遠大將軍,承襲猛安;其次子納合塔·合答爲忠武校尉。及歸葬,再賜錢百萬,仍給道路費。金史嘆稱:“椿年有宰相才,好推輓士類,然頗營產業,爲子孫慮。冒佔西南路官田八百餘頃。大定中,括撿田土,百姓陳言官豪佔據官地,貧民不得耕種。溫都思忠子長壽、椿年子猛安參謀合等三十餘家凡冒佔三千餘頃。詔諸家除牛頭稅地各再給十頃,其餘盡賦貧民種佃。世頗以此譏椿年雲。”
在納合塔·椿年的次子納合塔·合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漢化姓氏者,即稱椿氏,世代相傳至今。
椿姓椿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中葉滿族烏蘇氏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吾古孫氏、烏孫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族溫古孫氏部落,以部爲氏,滿語爲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爲孫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查氏、敦氏、椿氏等。其椿氏源出滿清王朝禮部尚書烏蘇·達椿。烏蘇·達椿,字香圃,滿洲鑲白旗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成三甲進士,受選庶吉士,散館授戶部主事,遷員外郎。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大理寺卿。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烏蘇·達椿入直上書房,充任《四庫全書》總閱,累擢禮部侍郎兼副都統。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會同四譯館的房屋毀壞倒塌,砸死了朝鮮國使臣,烏蘇·達椿受此事的牽連,被革職留任。
清乾隆五十四(公元1789年)年,烏蘇·達椿左遷內閣學士。這烏蘇·達椿做人十分有骨氣,他任職於內廷時就是不攀附權臣鈕祜祿·和珅,終因耿直而被奪職,僅留任上書房效力行走。不久,再被乾隆大帝任命爲翰林院侍講學士,又於大考後降爲檢討,僅相當於當年的三甲進士,轉了一大圈又回去了。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知此事對烏蘇·達椿不公,便於清嘉慶四年(公元1899年)親政後降詔補授其爲內閣學士兼副都統,其子烏蘇·薩彬圖當時也爲其同官,再命烏蘇·達椿班次位列於烏蘇·薩彬圖之前。其後,烏蘇·達椿歷任禮部、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擢左都御史兼都統,遷禮部尚書。
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烏蘇·達椿主持了會試,第二年的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烏蘇·達椿病逝。烏蘇·達椿的兒子烏蘇·薩彬圖在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出爲漕運總督,卻私佔賣糧以貪,三年後京倉虧缺事覺,烏蘇·薩彬圖被降爲光祿寺卿,再轉遷盛京戶部侍郎,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坐奉天災民流徙出邊,被褫奪一切職務,除旗籍,不久即憂鬱逝世。子嗣族人生計慘淡,其後有改以先祖名字爲漢化姓氏者,稱椿氏,悼念先祖之榮,世代相傳至今。
椿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六百九十九位,族人多以東郡、洛陽、武陽、遼東爲郡望,今主要分佈在河北、河南兩省,在日本國也有分佈,祖源不一且已經完全倭化,分稱つばき椿氏、玄支ぬ椿氏、は椿氏、ヲ椿氏等,但大多仍以“東郡”爲“郡ホープ”(郡望)。
東 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以大名爲治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改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期治所在武陽,以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時期一度廢黜,到東晉時期復置,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時期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了東郡,後又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時期再置東郡,位置在河南陳州府境(今河南周口淮陽一帶)。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西漢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朝、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歷史上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武陽郡:隋朝時期將古魏州改爲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唐朝時期又改爲魏州。其時武陽郡轄地廣大,相當於今河北的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的滑縣、浚縣、內黃及山東的冠縣一帶等縣地。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東 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以大名爲治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改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期治所在武陽,以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時期一度廢黜,到東晉時期復置,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時期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了東郡,後又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時期再置東郡,位置在河南陳州府境(今河南周口淮陽一帶)。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西漢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朝、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歷史上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武陽郡:隋朝時期將古魏州改爲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唐朝時期又改爲魏州。其時武陽郡轄地廣大,相當於今河北的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的滑縣、浚縣、內黃及山東的冠縣一帶等縣地。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1、椿
現行罕見姓氏。今北京有分佈。《新編千家姓》亦收載。
2、椿
綜合:源出不詳。見《中華姓府》。北京、臺灣等地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