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吳國君主後裔,屬於以部落名稱字訛爲氏。漆雕複姓是西周朝吳國的開國國君太伯的後代,有的以漆雕爲姓氏,稱漆雕氏。春秋時期的魯國也出過漆雕氏,其中不少還是孔子的弟子,這些人的後人中就以漆雕作爲姓氏。後來,漆雕複姓逐漸演變成了單字姓“漆”氏,也有字訛爲“柒”氏者。
按典籍《廣韻·五質》中記載:“漆,俗作‘柒’。柒、梁形近之誤。”因此,漆氏中有字訛爲柒氏者。再後有簡文爲七氏者。
柒姓起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裔的封地夏陽梁山,屬於以國名字訛爲氏。據史籍《元和姓纂》所載,嬴姓伯益傳至第十六世孫非子,因善於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爲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爲秦贏。其曾孫秦仲爲周宣王大夫,徵討西戎時不幸被殺。秦仲的五個兒子徵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千,再戰西戎。終於獲勝,恢復了被侵佔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給秦仲的五個兒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市南部),立國爲梁,稱梁康伯。春秋時期,梁康伯的後人梁伯喜歡大興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勞役和賦稅,紛紛逃亡國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國人民的名義,於公元前641年攻滅了梁國。後來其梁國子民便以國爲氏,稱梁氏,史稱梁氏正宗,是爲陝西梁氏。
史學家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述:“‘漆’舊作‘梁’。”因此,梁氏中有字訛爲柒氏者。再後有簡文爲七氏者。今少數民族僳僳族中亦有此姓氏。
今山西省的晉城、運城、太原、忻州,浙江省的義烏,湖北省的武昌,雲南省的河口、邱北,四川省的合江,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平,廣東省潮汕的揭西,以及湖南省等地,均有柒氏族人分佈。
蔡 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爲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爲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爲蔡州,一度曾名爲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爲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爲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時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朝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這支梁氏,其開基始祖是春秋時晉國大夫梁益耳。
扶風郡:漢武帝時的太初元年,設置右扶風,是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名置郡,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麟遊、乾縣以西,秦嶺以北一帶地區。這支梁氏,出自漢時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其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這支梁氏,多出自於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爲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蔡 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爲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爲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爲蔡州,一度曾名爲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爲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爲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時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朝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這支梁氏,其開基始祖是春秋時晉國大夫梁益耳。
扶風郡:漢武帝時的太初元年,設置右扶風,是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名置郡,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麟遊、乾縣以西,秦嶺以北一帶地區。這支梁氏,出自漢時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其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這支梁氏,多出自於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爲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1、柒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晉城、運城、太原、忻州,河南之義馬,湖北之武昌,雲南之河口、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歸“入聲”部。《中國姓氏大全》稱:“或與‘七’氏通。”明代有柒文倫,弘治舉人。
2、柒
柒姓分布:山東新泰、廣東順德、甘肅民樂、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
柒姓起源:見《萬姓統譜》。現有㭍、柒兩姓,㭍當系柒之俗寫。
柒姓名人:
柒文倫,明時宣化人,弘治舉人。
變化:或與七相通。
柒姓古代名人
漆雕開春秋(公元前540~?年待考),字子若,一作子修,一作子開;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蔡國人。著名孔子門生弟子,柒氏得姓鼻祖之一。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他曾因無罪受刑而致身殘,專攻《尚書》,不喜歡做官。漆雕開爲人謙和而有自尊,博覽羣書。他爲論有理,深受好評,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他比孔子小十一歲,孔子對他幾乎像兄弟一般。那時孔子的學生和墨子常有爭議,有一次墨子說,漆雕開是個殘疾。孔子反駁說,但品德一點都不傷殘。可見是非常維護漆雕開的。,漆雕開有學問,能辦事。據典籍《孔子家語·弟子解》說他“習《尚書》,不樂仕”。有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說:“子之齒可以仕矣,時將過。”他回答說“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願做官。孔子聽後反而很高興。史籍《韓非子·顯學》中把他列爲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他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認爲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他提出了“天理”和“人慾”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論。他還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他堅持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於人,目不避其敵”。漆雕開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唐朝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追封爲“膝伯”。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爲“平輿侯”。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爲“先賢漆雕子”。
柒永嚴清朝(公元?~1861年待考),鬱林人(今廣西玉林桂平),著名將領。清咸豐十年(公元1861年)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