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據《通志·氏族略》載:“賀氏即慶氏,姜姓,齊桓公之支庶也;漢時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諱改爲賀氏。”齊桓公之子無虧生公孫慶克,其子以父名命氏,稱爲慶氏。春秋時,齊有慶封,晉有慶鄭,皆齊桓公之支庶。慶封於齊靈公時任大夫,莊公時與崔杼同爲上卿,執掌國政。後二人再升爲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其後慶封將政事交兒子慶舍處理,而自己則荒淫無度,引起了滿朝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親信盧蒲癸與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慶舍,慶封見勢不妙,逃至吳國。吳王將朱方(今江蘇省丹徒縣東南)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自此,慶氏富於吳。至西漢末,其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爲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至漢代時,爲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姓多改爲同義的“賀”姓。
2.出自嬀姓,陳國有慶虎,慶寅。
3.出自姬姓。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爲魯莊公弟弟,在魯國製造了一系列的禍亂。
4.出自姬姓唐叔。“欒、郤、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皁吏”,慶爲晉公族。晉有慶鄭。
慶姓出自姜姓,起源於春秋初期,齊桓公的裔孫名公孫慶克,其子名慶封。從他以後,他的家族就以“慶”爲姓。因此,賀姓起源於慶姓。賀姓郡望廣平,會稽。賀姓南遷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慶封。慶封與齊國大夫崔杼一起,在齊靈公死後,廢除公子牙,立公子光爲齊莊公,但是不久又弒齊莊公,改立齊景公,於是激起了齊國貴族的不滿,他們首先煽動慶封殺死崔杼,隨後又進一步發動政變,屠殺慶氏宗族,慶封出逃吳國,受封於朱方(今江蘇省鎮江東部),後來,殘存的慶氏宗族也輾轉南來。另一支爲春秋時陳桓公五世孫之後,有改嬀姓爲慶姓的。在漢朝時,因避諱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而改姓賀,也有改姓荊的。慶姓是當今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上海之松江、嘉定,福建之浦城,廣東之吳川,安徽之淮南,雲南之馬關,山東之平邑、新泰、東明,河南之駐馬店,山西之太原、汾陽,江西之豐城,湖南之湘潭,浙江之義烏,臺灣之臺北,四川之武勝、瀘定,陝西之韓城、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慶姓望居廣陵(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故城在今天江蘇省楊州市一帶)、河內(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故城在今天江蘇省楊州市一帶。唐初改南兗州,又改邗州,又改廣陵郡,又復爲揚州。宋爲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改爲揚州路總管府。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度府,改河內縣爲沁陽。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故城在今天江蘇省楊州市一帶。唐初改南兗州,又改邗州,又改廣陵郡,又復爲揚州。宋爲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改爲揚州路總管府。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度府,改河內縣爲沁陽。
1、慶(慶)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上海之松江、福建之浦城、廣東之吳川、雲南之馬關、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等地均有。漢族、朝鮮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姜姓,齊桓公之子公子無虧之後也。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爲氏者。望出廣陵。”或雲:“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爲氏。今無虧之子慶父,其後爲慶氏,此又以父字爲氏而不以王父字爲氏也,不可一概言。”(2)《姓氏考略》據王符《潛夫論》注云:“出嬀姓。陳桓公五世孫亦爲慶氏。”(3)《中國姓氏大全》注云:“出自姬姓,春秋時晉國慶鄭的後代。”未詳其所本。慶氏避漢安帝父諱,改爲賀氏。春秋時齊有慶封,慶父之子;漢代有慶虯之,長安人;明代有慶鍾,永樂舉人;又有慶冬,任知縣。
2、慶(慶)
慶姓分布:山西汾陽、安徽淮南、上海嘉定、江西豐城、湖南湘潭、浙江義烏、臺灣臺北、四川武勝、瀘定、山東新泰、東明、河南駐馬店、陝西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慶姓起源:①湯七佐有慶輔。②系自姜姓。齊桓公之子無虧生慶克,爲齊大夫,亦謂之慶父,其後以王父字爲氏。③系自嬀姓。陳桓公五世孫慶虎之後。④雲南白族以海螺爲原始圖騰之氏族,採用漢族之慶姓、翟姓、施姓。
慶姓名人:
慶鄭,春秋時晉惠公時大夫。
郡望:河內。
變化:漢末,慶氏自下邳又徙會稽,避安帝諱改爲賀氏。
慶姓古代名人
慶鴻東漢,洛陽人,爲人慷慨而有節義,與杜陵人廉範爲刎頸之交,當時人稱:“前有管鮑,後有慶廉。”位至琅琊會稽二郡太守,所至俱有政聲。
慶普西漢,字孝公,今文禮學“慶氏學”的開創者。沛(今江蘇省沛縣東)人。任東平王(劉宇)太傅,立爲博士。曾與戴德、戴聖同受《禮》學於後蒼,故《禮》有大小戴、慶之學。
慶姓近代名人
慶寬清末(1848-1927),宮廷畫師。一字筱珊,享年79歲。別號松月居士,晚號塵外野叟,又號信叟,清代鐵嶺人,隸正黃旗人。慶寬一生善畫,精鑑別古器,早歲讀書於靈光寺,受業於法華大師。初從山東袁瑞壽學畫,專工筆;復從名師戴醇士學山水;後拜河南王丹麓並學花卉、翎毛、草蟲。由於潛心好學,精於水墨設色、丹青技藝,掌握全面。慶寬工書善畫,見知於醇親王,先曾在醇王府供職繪事,後進內務府,歷任內務府員外郎、堂郎中、晉三院卿。欽派辦理清廷大典,奉旨作大批宮廷歷史繪畫,其中所畫陵寢典禮、崇陵山勢全圖,受到皇帝特旨嘉獎。光緒十一年,紫光閣修成,朝廷命徵粵、回、捻三案戰績,並功臣真像,設立功臣畫館於京師。慶寬總管其事,經六年而全圖成,計百數十軸之多。光緒十四年,頤和園興工,慶寬奉旨設計繪圖,凡宮殿、樓臺、亭、謝以及點綴各景圖樣,皆出自他的手筆。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慶寬奉旨主筆繪畫該典禮全圖,工筆彩繪人物、禮儀,圖盡其態,極爲工細。光緒二十年,慈禧60大壽。慶寬奉旨繪該典禮全圖,從紫禁城直到頤和園之慶典全圖長卷。慶寬一生,作畫甚多,可惜多爲宮廷作畫,不留個人款名,外人很少得識,誠爲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