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小王
拼音xiǎo wá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小王氏複姓是漢朝時期出現的複姓,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泗陽爲郡望。
泗陽縣:泗陽歷史悠久,變制紛繁,建制始於周而定於秦,從西周建厹猶國開始,至今已三千餘年。秦朝時期置爲凌縣,西漢時期改稱厹猶縣。漢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建泗陽縣;漢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在泗陽、凌縣、於縣等地設置泗水國,國都設在凌城(今江蘇泗陽史集鄉凌城村)。漢朝後期戰亂頻仍,泗陽建置名稱多變,三國時期稱魏陽,晉朝時期置宿豫,唐朝時期改爲宿遷,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稱桃源縣。至明、清兩朝相沿七百餘年,到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因與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稱泗陽縣。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春,日寇陷泗,縣城被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泗陽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爲適應戰爭形勢,泗陽與鄰縣部分地區分設泗沭、淮泗、泗陽、運河特區四個縣級民主政權。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運河特區撤,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裁淮泗入泗陽,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農曆5月,泗沭與泗陽合,基本恢復原泗陽建置,縣政府設於衆興鎮,隸屬淮陰專區(今江蘇淮安)。1996年,泗陽縣劃歸新設的宿遷市管轄。
泗陽縣:泗陽歷史悠久,變制紛繁,建制始於周而定於秦,從西周建厹猶國開始,至今已三千餘年。秦朝時期置爲凌縣,西漢時期改稱厹猶縣。漢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建泗陽縣;漢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在泗陽、凌縣、於縣等地設置泗水國,國都設在凌城(今江蘇泗陽史集鄉凌城村)。漢朝後期戰亂頻仍,泗陽建置名稱多變,三國時期稱魏陽,晉朝時期置宿豫,唐朝時期改爲宿遷,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稱桃源縣。至明、清兩朝相沿七百餘年,到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因與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稱泗陽縣。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春,日寇陷泗,縣城被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泗陽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爲適應戰爭形勢,泗陽與鄰縣部分地區分設泗沭、淮泗、泗陽、運河特區四個縣級民主政權。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運河特區撤,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裁淮泗入泗陽,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農曆5月,泗沭與泗陽合,基本恢復原泗陽建置,縣政府設於衆興鎮,隸屬淮陰專區(今江蘇淮安)。1996年,泗陽縣劃歸新設的宿遷市管轄。
1、小王
歷史上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衛大夫小王桃甲之後也。”《姓氏考略》據《左傳》注云:“晉大夫有小王桃甲,後以爲氏。”查《左傳·宣公十四年》“析成鮒、小王桃甲率狄師以襲晉。”杜注:“二子,晉大夫範中行氏之黨。”《姓氏考略》及鄭樵所注皆不確。
2、小王
小王姓起源:春秋時晉大夫(一說爲衛大夫)小王桃甲之後。一說,春秋時衛公族之後,見《路史》。
變化:《姓解》作〔少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