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啖
拼音dà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啖姓起源一
源於羌族,出自羌族分支古西南夷賨族,屬於以部族稱謂爲氏。賨族,又稱寅人,就是古稱的板盾蠻,是羌族的一支,在唐朝時期稱爲“南平僚”,宋朝時期則稱“渝州蠻”。“啖”,就是賨族人中古老的部族之一啖部,是漁獵部落,“燎獵爲食,因稱啖部”,即以篝火燒烤獵物爲食,沒有鉢鍋。族人以部族稱謂爲姓氏,稱啖氏。今重慶地區的縉雲山,在遠古時代叫做巴山。巴山地區居住着兩個勤勞而善良的土著氏族,一個是巴族,另一個就是賨族。據傳說,在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在打敗了炎帝,統一了中原以後,大封功臣,把一個掌管驅疫、驅鬼的臣子封爲夏官,並賜他到縉雲山一帶居住,還賜了一個姓氏,就叫縉雲氏。唐、宋朝以後,濮族與巴族、賨族融合成“僚族”。在明朝萬曆年間以後,川南的濮人也都被改稱僚族了,所以,後來的史學家就把僚族視作爲濮族的延續。
歷史上的賨族,曾與中國西南地區的蜀族、彝族、滇族、昆明族等世代友善相處,是個愛和平、講道義的民族,卻屢次遭到外族的傷害,最終乃至族人分散遷徙到各地,歸於消亡。
啖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周武王給殷帝乙長子微子啓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字訛爲氏。遠祖始於戰國時期,商帝乙的長子微子啓,是商紂王的哥哥,他看到紂王十分無道,屢次規勸他,紂王十分惱怒,但是又不好殺自己哥哥,於是就不聽勸諫。微子啓沒有辦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帶走,離開了商紂王。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據史籍《姓苑》記載,上古周武王姬發攻滅商紂建立周王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微子啓得到了優厚的待遇。周武王封殷帝乙長子微子啓於宋邑,爵位是公爵。在微子啓的後代中,有人在春秋時期被封在郯邑(今山東臨沂郯城),子爵,建有郯國,因稱其爲“郯君”、郯子,史稱“郯子國”。當時,郯子國的疆域包括沂河東岸從李莊到歸昌楊集,東麪包括臨沭曹莊大興,以及贛榆部分、東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區,是“週五十里”的小國。郯子國弱小,周邊又有十個諸侯國,有鄟國、祝其國、莒國、向國、鄅國、魯國、鄫國、邳國、鍾吾國,其中的莒國、魯國、鄫國皆爲一時強鄰大國,郯子國只能依附大國而生存,並不得不在戰國時期遷徙到沐陽地區,與滕國爲鄰。郯子國傳國至第三十六代,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著名的“越滅滕、郯之戰”中,最終被越國軍隊滅亡,其王族子孫以及部分國人遂以國名爲姓氏,但改爲談氏。
談氏一族中後有人在書寫姓氏時因字訛而成爲淡氏、或啖氏,世代相傳至今。郯國故城於199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啖
現行罕見姓氏。今陝西之韓城有分佈。《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亦作‘噉’。前秦有將軍啖鐵。又,避武宗諱改爲澹,望出東河。”《姓氏詞典》謂:“古代我國少數民族姓。”《中國姓氏大全》稱:“原爲歷史上氐族姓氏。”
2、啖
啖姓分布:大陸有此姓。
啖姓起源:晉末十六國時後秦氐族人姓。
啖姓名人:
啖鐵,西秦上將軍、秦州刺史。啖助,唐時趙州人,天寶末歷臨清尉,後遷潤州丹陽主簿。
郡望:河東。
變化:①亦作噉。②唐會昌年進士啖鱗,避唐武宗諱改姓澹。
啖姓古代名人
啖助(公元724~770年),字叔佐,趙州人(今河北趙縣),後遷居關中。著名唐朝經學家,盛唐三賢之一。啖助學識淵博,對儒家經典造詣頗深。唐玄宗天寶末年,客居於江東。後來因中原地區發生了安祿山、史思明之亂,他再沒有回到關申故里。在江東,啖助以文學入仕,做過台州臨海縣尉、潤州丹陽主簿。任滿後,就在丹陽住了下來。他繼承了先儒那種安貧樂道的精神,雖窮居陋巷、粗衣蔬食,仍處之泰然。在這裏,他潛心於《春秋》學研究。他不滿意於前人對《春秋》的理解,認爲前人“傳已互失經旨,注又不盡傳意,《春秋》之義幾乎泯滅”,於是發憤著述,“考覈三傳,捨短取長,又集前賢註釋,亦以愚意裨補闕漏,商榷得失,研精宣暢,期於浹洽”,從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到唐朝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歷時十年,成《春秋集傳集註》。之後,他又“撮其綱目,撰成《統例》三卷,以輔《集傳》,通經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