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召姓

姓氏

拼音shàozhào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267 位。

位於塵姓 之後,麴姓 之前。

召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267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召姓
召姓頭像

召姓 起源

召姓 又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爲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爲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爲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爲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爲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得姓始祖:姬奭[shì]。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當時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稱爲召公、召康公召伯。姬奭曾輔佐周武王在滅商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成王時被封於燕國(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部),他派長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孫世襲其位,也都稱“召公”,與周公共同輔掌周朝國政。周王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着東移,遷徙到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公元前222年,燕國爲秦國所滅,召公的子孫就以原封地“召”爲姓。漢代以後,召姓子孫大多把“召”改成“邵”,從此誕生了邵姓。故召、邵氏族人都尊姬奭爲召、邵姓的得姓始祖。

召姓 郡望

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省博野縣)。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省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縣(今河南省東南部)。

召姓 堂號

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省博野縣)。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省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縣(今河南省東南部)。

召姓 姓氏源流

1、shào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上海、廣東之吳川、湖北之利川、甘肅之徽縣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召),或作‘邵’。姬姓。召公食邑也。召與邵一氏,而後世分爲二:齊有召忽,漢功臣有召歐;又,南陽太守召信臣,生駟,孫林,此單召者也;秦有邵不疑,及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杜預注云:“(召),扶風雍縣東南有召亭,今鳳翔天興,此舊地也;東遷之後,其地在今王屋。”一音zhào,傣家姓。

2、zhào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雲南之景谷有分佈。《漢語大字典》收載,其注云:“傣族姓。”傣家語“召(zhào)”,漢意爲“王”。一音shào,亦現行姓氏。

3、

召姓分布:上海、北京、湖北宜都等地均有此姓。

召姓起源:系自姬姓。周同姓功臣太保奭,氏食採於召邑(故城在今陝西岐山西南),爲天子三公,謂之召公,其後因以爲氏。

召姓名人:

召忽,春秋時齊人。召平,秦時東陵侯,矯陳王命拜項梁爲秦王。

郡望:魏郡。

變化:亦作邵。春秋時召、邵本爲一氏,而後世分爲二。

4、

召姓起源:雲南傣族姓。召爲尊稱,藉以爲姓。

召姓 歷史名人

召姓古代名人

召伯就是召公。姓姬,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平定天下後,周公旦受封在陝左,召公受封在陝右。因世代食邑於召,所以叫做召伯,卒後諡號康,又稱康公。治國有德政,曾經在甘棠樹下聽訟,爲人民評斷曲直,平反冤抑,對百姓很好。大家都很感激他的恩澤,恩念他的德政,所以當他離開了以後,對於他所留下來的遺蹟故物,都小心維護珍愛異常,連他,聽訟所在的那棵樹都不忍心剪伐,讓它保存下來。

召虎即召穆公,召伯的裔孫,也稱召伯虎。周厲王暴虐,“國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兒子替死。厲王死後,擁立太子靖繼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領兵出征,平定淮夷。宣王賜給他秬鬯(Jù,chàng,音巨唱,用黑黍和香草釀製的酒,用於祭祀)。《詩·大雅·江漢》所詠“江漢之滸,王命召虎”,指的就是這件事。

召馴字伯春,九江壽春人。少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名,鄉里號之曰:“德得恂恂(謙恭謹慎的樣子),召伯春。”章帝時官左中郎將,入宮教授諸王經書。

召信臣西漢,字翁卿,九江郡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西漢初元至竟寧年間(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以明經甲科(漢代考試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職郎中,後出補谷陽長,又舉高第(考覈優秀者稱高第)遷上蔡長。他在任期間愛護人民,得到百姓稱頌。升任零陵太守,因病歸家。病癒後徵爲諫議大夫,又遷任南陽太守。他和在谷陽、上蔡時一樣,一心爲民。他工作勤奮,又很有方略。“好爲民興利,務在富之”。他經常深入鄉村,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出入田間,有時就在野外休息,難得有安居之時。他巡視郡中各處水泉,組織開挖渠道,興建了幾十處水門堤堰,灌溉面積逐年增加,最後多達3萬頃。百姓因之富足,戶戶有存糧。召信臣還大力提倡勤儉辦理婚喪嫁娶,明禁鋪張。對於有些遊手好閒、不務農作的府縣官員和富家子弟,則嚴加約束。使南陽郡社會風氣極好,人人勤於農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紛紛回鄉,戶口倍增。而盜賊絕跡,訟案也幾乎沒有。郡中百姓對召信巨非常愛戴,稱召信臣爲“召父”。荊州刺史(當時南陽郡歸屬荊州刺史部)上報召信臣爲民興利,全郡殷富。朝廷賜金獎勵,遷召信臣爲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陽市東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覈常常都是第一等,又多次升級受獎。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被徵爲少府,列九卿之一。多次上疏,奏請裁減樂隊、戲班等糜費之項,不再大事修繕偏遠宮館。當時已經利用溫室在冬天種植蔥、韭等蔬菜,供宮中享用。召信臣認爲這些都是“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也奏議裁撤。每年省錢數千萬。後召信卒於任上。

召姓 相關姓氏

召伯召烈台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