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姓劍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后裔蚩尤一族,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據史籍《管子·地數篇》中記載:“昔葛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劍鎧矛戟。”史傳,是蚩尤在今山東膠縣葛盧山發現了鐵,冶煉成爲劍、鎧、矛、戟等兵器,用來與黃帝作戰。劍,是冷兵器時代的一種攻擊性武器,直面,兩側有刃,寬一寸半,厚兩分,無槽、或有脊,以刺、撩、削、旋、點、挑等爲主要運作要領。在春秋、戰國時期,從護手起算,前一尺七寸爲“劍”,後三寸爲“握”,總長兩尺。後來爲了增強攻擊性,在漢朝時期,前端又加了一尺,總長三尺,後籠統稱作劍。所以,劍又稱“三尺青鋒”。過去的劍,實際上只有前七寸開鋒刃,其餘部分有刃形而不開鋒。後來,長度不足一尺七寸者稱作短劍,寬於兩寸半且厚四分者稱作巨劍。古代戰場上實用作戰的劍,都是屬於巨劍一類,餘者後來多演變爲身份、地位的象徵飾品。在古代時期,專職製作劍、短劍、巨劍等的工匠,稱作“劍使”,如春秋時期的制劍大師歐冶子,又稱歐冶劍使,“子”是尊稱。
在制劍工匠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其職業特徵爲姓氏者,稱鑄劍氏、冶劍氏、小劍氏、巨劍氏、青劍氏、冷劍氏等,後皆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劍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劍姓劍姓起源二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執掌極刑者,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古代,操劍殺人曰劍。據史籍《潘岳·汧督馬敦誄序》記載:“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於市,手劍父讎。”用劍執行殺人的工作,就稱之爲“劍”,受劍者爲有身份地位的王公、大臣、貴族。其後人有以其職爲姓氏者,稱劍氏。與劍不同的是,用刀執行殺人的工作,南稱“刑”,北稱“斬”,受劊者多爲身份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和犯罪的平民百姓,以及造反、謀叛者。其後人有以其職爲姓氏者,稱刑氏、斬氏。刀,冷兵器時代的一種武器,弧面,一側有刃,寬兩寸半,有槽。以捅、劈、砍、掛、抹、奈等爲主要運作要領。漢朝時期,從護手起算,前二尺二寸爲“刀”,後三寸爲“把”,後來在唐朝時期,汲取匈奴、大月、吐蕃等各民族兵器的特點,前端又加了六寸,總長三尺一寸,後籠統稱作刀。
劍氏、刑氏、斬氏,在古代稱爲“劊”,後來通稱其爲“劊子”,“子”是尊稱。平民百姓則稱其爲“劊子手”。
劍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
1、劍(劍)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長治、忻州,廣東之澄海,雲南之瀘水、邱北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亦收載。(按:劍,一種古代的短兵器,疑即以物爲姓。)
2、劍(劍)
劍姓分布:浙江普陀、江蘇高淳、安徽淮南、雲南東川、臺灣臺北、桃園、臺南、河北、河南駐馬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劍姓起源:見《中國著者號碼編製法》。又云,宋時陸遊之異名爲劍南;清時蔣敦復之異名爲劍人,後或因以爲氏,如鶴姓之以異名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