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出姓

姓氏

拼音chū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110 位。

位於各姓 之後,奐姓 之前。

出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110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出姓
出姓頭像

出姓 起源

出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

出姓起源一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時期鮮卑拓跋乞伏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鮮卑族拓拔部強盛起來,其中有一乞伏氏族部落,名人倍出。乞伏,亦稱乞扶乞佛,是漢、魏、晉時期鮮卑民族中的一個部落名稱,曾在歷史上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西秦國。約在公元二世紀末,鮮卑部落大聯盟瓦解,一部分鮮卑部落自漠北向南遷至大陰山山脈(今內蒙古陰山)一帶遊牧。當時遷至此處的有如弗斯、出連、叱盧、乞伏等部族。按唐朝元和年間《郡縣誌》的記載:“靈州保靜縣有乞伏山在黃河西,當西秦之北。乞伏氏原居乞伏山,因山爲部,復以部爲氏也。”當時的保靜縣即今甘肅省的銀川市。後各部共推乞伏部的紇幹(漢義“依倚”)爲首領,稱之爲乞伏可汗託鐸莫何。乞伏部由此突顯於其他隴西鮮卑族各部。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乞伏部首領乞伏·佑鄰率領五千戶再南遷至夏緣(今寧夏北部),以少敗衆,吞併了早先遷至高平川(今寧夏清水河流域)的鮮卑鹿結部七萬餘落,勢力迅速壯大。以後繼續南遷到今甘肅省的平涼、靖遠、隴西一帶。因此,這部分鮮卑人也被稱爲隴西鮮卑,並以乞伏部爲主,或稱乞伏鮮卑。隴西鮮卑後來又分爲若干部落,部落長官稱酋長,部落聯盟首領稱可汗。隴西鮮卑的可汗屬於世襲職務,從第一代開始,乞伏·紇幹→乞伏·佑鄰→乞伏·結權→乞伏·利那→乞伏·祁→乞伏·述延→乞伏·傉大寒→乞伏·司繁……可汗之位基本上是乞伏氏族人一脈相承。到了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年(西秦建義元年,公元385年),乞伏·司繁的兒子乞伏·國仁建立了強大一時的西秦國,乞伏氏成爲西秦國的高貴顯族。乞伏·出連乞都,公元?~399年,當時就是乞伏·國仁屬下重臣,自乞伏·國仁之弟乞伏·乾歸於東晉太元十三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元年,公元388年)繼位後,他即任丞相之職,任期長達十二年之久,後晉封爲南川公。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三年(西秦太初十二年,公元399年),乞伏·出連乞都逝世,當時西秦武元王爲此很傷心,特賜封其諡號爲“宣公”。

乞伏·出連乞都的後裔子孫,於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有改漢姓爲出氏者,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出姓起源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內廷太尉、明朝海西侯札剌亦兒·納哈出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拆字漢化改姓爲氏,或避難改姓爲氏。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北二十公里外的山區塗嶺,有一個小壩洪厝坑,那裏聚居着幾百戶姓“出”的蒙古族人,其家廟大門楹聯寫“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家”,點明瞭在百家姓中找不到自己這支出氏的源流。原來,他們是元、明兩朝蒙古貴族的後裔,祖先乃大蒙古汗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屬下重臣、“四傑”之一的札剌亦兒·木華黎,沉毅多智略,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曾官拜太師,爵封魯王,權傾朝野,顯赫風光。被惠安縣出氏族人尊爲始祖的“不歸公”納哈出,姓氏爲札剌亦兒氏,在元朝末年官至領兵太尉。恰值元朝滅亡時被迫降於明朝,後又在蒙古草原上聚兵反叛,屢犯遼東,卻被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將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師攻遼陽時擊潰,無奈之下再次歸降,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爲海西侯。海西侯札剌亦兒·納哈出後來率軍隨潁國公傅友德出征雲南,不幸在途過武昌時染病,逝世于軍中。札剌亦兒·納哈出的長子札剌亦兒·察罕承襲父親的爵位,後因“藍玉黨叛逆案”被牽連處死。其次子名叫札剌亦兒·佛家奴(亦稱札剌亦兒·福家奴),當時正在福建省的福州中街屯田御倭,聞知長兄被誅殺,擔心受株連禍及九族,便棄職率族人隱居在當時人煙稀少的螺城邊荒郊野嶺,取父親札剌亦兒·納哈出的名字之最後一字取漢字諧音“出”爲姓氏,以“燕山”爲郡號,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剽悍威猛的蒙古族英雄。出氏族人最初隱居在螺城九都梅峯鋪(今福建惠安後龍上西村),後遷徙到十都樟市鋪,也就是今塗嶺洪厝坑一帶,依溪流小水壩之地建居,默默地勤耕苦讀,繁衍子孫。直至第十二世孫出科聯在清乾隆年間考中進士,並官授翰林院檢討後,後人纔在家廟中懸掛出了“忠節”、“進士”、“文魁”、“解元”等鎏金橫匾。

據傳,出科聯後來在隨清朝乾隆帝下江南時,清高宗對這位隨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詢問,出科聯變趁機奏明瞭這個姓氏的來龍去脈,遂使隱姓埋名數百年的該支出氏源流大白於天下。

出姓起源三

源於嬴姓,出自兩週時期秦國君主秦出公之後,屬於以諡號稱謂爲氏。有意思的是,在兩週時期,秦國有兩個秦出公,姓名都叫嬴出子:一個是秦憲公的兒子,名字失考,號稱嬴出子,在春秋早期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公元前703年)繼位,至公元前698年在位五年,史稱秦前出公。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鄉一帶。一個是秦惠公的兒子,名字也失考,也號稱嬴出子,戰國後期周安王姬驕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繼位,至公元前385年在位僅一年,史稱秦後出公。逝世後亦葬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鄉一帶。

這兩個秦出公即位時間前後相距三百一十七年,在其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諡號爲姓氏者,稱出氏,世代相傳至今,同宗同源。

出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衛國君主衛出公之後,屬於以諡號稱謂爲氏。衛出公,姓名爲姬輒,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衛國君主,曾兩次在位。周敬王二十八年(衛靈公姬元四十三年,公元前492年),衛靈公逝世,衛靈公之孫公子輒即位,是爲衛出公,父親爲姬蒯聵,衛靈公的長子。姬蒯聵一直不滿意兒子爲國君,於是在周敬王三十九年(衛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發動了政變,將自己的兒子衛出公趕出國門,自己稱君,是爲衛後莊公,衛出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寓居。周敬王四十三年(衛後莊公四年,公元前477年),衛後莊公逝世,公子君起即位,稱衛侯。一直到周元王姬仁元年(衛君起二年,衛出公後元元年,公元前476年),衛國的大夫石曼尃趕走了衛君起,衛君起也逃亡到齊國。衛出公乘機又從齊國返回衛國繼續爲君。衛出公在外流亡了五年,才得返回衛國繼續君王之位,至周貞定王姬介十三年(衛出公後元二十年,公元前456年)逝世,前後當政共三十二年。由於姬輒在君位上曾被父親趕出衛國長達五年之久,因此其諡號爲“出”,史稱衛出公。

在衛出公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爲姓氏者,稱出氏,世代相傳至今。

出姓 分布

明朝初期,福建泉州地區出現了一個蒙古族出氏,其家廟大門楹聯寫“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家”,點明瞭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泉州出氏,乃蒙古族貴族後裔,其先祖是助元太祖統一天下的宿將、成吉思汗的義弟、官拜太師、開府儀同三司、爵封魯國公、權傾朝野的重臣木華黎。出氏始祖爲納哈出,爲元順帝時期的內閣太尉。元末明初,恰值元朝滅亡,納哈出被迫降明。明太祖以名臣之後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資譴北歸。結果,納哈出又聚兵金山,屢犯遼東,明太祖譴使招撫,終不服,爲葉旺所敗,馮勝等大軍掩至,乃再降,封海西侯。後跟從傅友德征伐雲南,於公元1388年病逝於途中(今湖北武昌)。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大肆殺戮功臣宿將,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兩萬人。納哈出的長子察罕寺瀋陽侯,也因坐“藍玉黨叛逆案”而被冤誅。“藍玉案”後,納哈出的次子佛家奴(亦稱福家奴,系納哈出之妾那氏所生)當時在福州中衛街十三甲屯田役邊御倭,聞知兄長被殺,怕被誅連夷滅,旋去職歸田,隱居在泉州九都象獅(今福建泉州泉港區後龍上西村),後來又由象獅遷居塗嶺新厝鄉,再從新厝遷居惠安縣十都樟市鋪(今福建惠安塗嶺小壩洪厝坑),從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生息繁衍。佛家奴後來去蒙古“納哈出”姓氏中的“納哈”,以最末一字的諧音漢字“出”爲姓氏,以“燕山”爲郡號,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蒙古族;並尊納哈出爲“不歸公”,意即“出家人”(卒於途中),不歸是也,又不忘本族宗祖納哈出。同樣爲不忘先祖,他們把惠安境內的煙道山改稱爲“燕山”。

清朝時期,出氏第十二世孫出了一個進士、翰林院檢討出科聯。據傳,在出科聯隨乾隆大帝下江南時,清世祖皇帝對這位隨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詢問。出科聯趁機奏明出氏得姓的來龍去脈,遂使隱姓埋名數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於天下。此後,如“解元”、“忠節”、“文魁”者,亦代有人出。現在,出氏族人主要分佈於福建惠安塗嶺鄉小壩村及仙遊縣楓亭鄉所屬的小壩、洪厝坑、塗嶺新村、橫溪、上衍、九社、甘蔗園、前歐、後頭、西坑、東周、南型等方圓十二公里多的十三個自然村裏,有八十來戶,兩千七百餘人。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圍的自然村外,還有部分散居在仙遊、泉州、廈門及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近七百年來,出氏宗族歷代一直不願對外公開自己的蒙古血緣,這是有較爲複雜的歷史緣由。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後,方纔以真實身份公開與外界交往。燕山出氏爲福建省所少見的具有全國性、影響及於海外的一姓氏宗族發源地。其在惠北山區的繁衍發展,也是蒙漢兩族的融合發展的歷史演繹,因而備受各界人士的關注。

長期以來,出氏族人與當地漢族和睦相處,並能崇尚文明,重視教化,取得了諸多的榮譽,歷代培養了一批人才,爲國家、爲社會所識用。

出姓 郡望

燕山郡:在宋朝時期稱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總領二十縣。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爲名,山後別名雲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時期爲幽州範陽郡;五代十國時期石晉以範陽郡賄賂遼國,遼國將其建爲南京,又改號燕京;金國滅契丹後,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宋朝宣和四年改燕京爲燕山府,又改郡名爲廣陽,領十二縣;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童貫、蔡攸入燕山;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郭藥師以燕山叛,金國復取之;下轄十二縣:析津、宛平、都市(賜名廣寧)、昌平、良鄉、潞縣、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賜名清化)、漷陰。宋宣和七年再陷於金國。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歸大都統轄。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後稱北平府。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稱北京市。出氏祖先佛家奴把坐落在福建惠安境內的煙道山改稱爲“燕山”,以爲“燕山郡”,是爲了表明緬懷自己的祖先曾輝煌於元朝時期。

惠安縣:亦稱螺城,即今福建省泉州市下屬惠安縣。漢朝時期屬會稽郡。唐朝時期屬武榮州,唐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首任知縣崔知節。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於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簡稱“螺”。惠安置縣時,設崇武、崇善、城山三個鄉,下轄太康、守節、禮興、民安、平康、歸化、祥符、尊賢、崇德、民蘇等十六個裏,共六十六個鋪。北宋慶曆八年(戊子,公元1048年)改爲十八個裏,仍以三個鄉管轄。元朝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改爲文質、行滿、忠恕、信義四個鄉,仍轄十八個裏,其中文質鄉四個裏、行滿鄉五個裏、忠恕鄉四個裏、信義鄉五個裏,下轄三十五都,合城區在坊共三十六都。明沿元制,至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因倭寇劫掠和兵、疫連年,戶口減耗,有些都隨宜合併,縮減爲三十個都(含在坊),下轄八十圖,每圖十甲。清朝初期“遷界”,瀕海居民移入內地,東南地區的圖、甲十減六七。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改裏爲鋪,全縣設六十八鋪(其中縣治內八鋪)。民國初年,廢“府”設“道”,惠安縣隸屬廈門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各縣公署改爲縣政府,惠安縣直隸福建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爲四省,惠安縣隸屬“興泉省”;同年“閩變”失敗後,南安縣仍直屬福建省政府,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民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解放,9月5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屬晉江區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晉江專區(1971年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地改市”後改稱泉州市)。1997年,惠安縣轄十七鎮兩鄉:螺城鎮、崇武鎮、東嶺鎮、東園鎮、黃塘鎮、淨峯鎮、螺陽鎮、洛陽鎮、山霞鎮、塗寨鎮、輞川鎮、張坂鎮、南埔鎮、後龍鎮、山腰鎮、塗嶺鎮、埭港鎮、百崎回族鄉、小岞鄉,縣政府駐螺城鎮。2000年,惠安縣析置泉港區(縣級)。將惠安縣的山腰鎮、後龍鎮、南埔鎮、塗嶺鎮、埭港鎮劃歸泉州市泉港區管轄。後撤銷小岞鄉,設立小岞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惠安縣轄十五個鎮、一個民族鄉,即螺城、洛陽、崇武、東園、張坂、東嶺、輞川、塗寨、螺陽、黃塘、山霞、淨峯、東橋、紫山、小岞十五個鎮和百崎回族鄉,共有十一個社區,二百八十四個行政村。

出姓 堂號

燕山郡:在宋朝時期稱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總領二十縣。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爲名,山後別名雲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時期爲幽州範陽郡;五代十國時期石晉以範陽郡賄賂遼國,遼國將其建爲南京,又改號燕京;金國滅契丹後,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宋朝宣和四年改燕京爲燕山府,又改郡名爲廣陽,領十二縣;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童貫、蔡攸入燕山;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郭藥師以燕山叛,金國復取之;下轄十二縣:析津、宛平、都市(賜名廣寧)、昌平、良鄉、潞縣、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賜名清化)、漷陰。宋宣和七年再陷於金國。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歸大都統轄。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後稱北平府。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稱北京市。出氏祖先佛家奴把坐落在福建惠安境內的煙道山改稱爲“燕山”,以爲“燕山郡”,是爲了表明緬懷自己的祖先曾輝煌於元朝時期。

惠安縣:亦稱螺城,即今福建省泉州市下屬惠安縣。漢朝時期屬會稽郡。唐朝時期屬武榮州,唐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首任知縣崔知節。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於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簡稱“螺”。惠安置縣時,設崇武、崇善、城山三個鄉,下轄太康、守節、禮興、民安、平康、歸化、祥符、尊賢、崇德、民蘇等十六個裏,共六十六個鋪。北宋慶曆八年(戊子,公元1048年)改爲十八個裏,仍以三個鄉管轄。元朝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改爲文質、行滿、忠恕、信義四個鄉,仍轄十八個裏,其中文質鄉四個裏、行滿鄉五個裏、忠恕鄉四個裏、信義鄉五個裏,下轄三十五都,合城區在坊共三十六都。明沿元制,至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因倭寇劫掠和兵、疫連年,戶口減耗,有些都隨宜合併,縮減爲三十個都(含在坊),下轄八十圖,每圖十甲。清朝初期“遷界”,瀕海居民移入內地,東南地區的圖、甲十減六七。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改裏爲鋪,全縣設六十八鋪(其中縣治內八鋪)。民國初年,廢“府”設“道”,惠安縣隸屬廈門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各縣公署改爲縣政府,惠安縣直隸福建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爲四省,惠安縣隸屬“興泉省”;同年“閩變”失敗後,南安縣仍直屬福建省政府,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民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解放,9月5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屬晉江區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晉江專區(1971年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地改市”後改稱泉州市)。1997年,惠安縣轄十七鎮兩鄉:螺城鎮、崇武鎮、東嶺鎮、東園鎮、黃塘鎮、淨峯鎮、螺陽鎮、洛陽鎮、山霞鎮、塗寨鎮、輞川鎮、張坂鎮、南埔鎮、後龍鎮、山腰鎮、塗嶺鎮、埭港鎮、百崎回族鄉、小岞鄉,縣政府駐螺城鎮。2000年,惠安縣析置泉港區(縣級)。將惠安縣的山腰鎮、後龍鎮、南埔鎮、塗嶺鎮、埭港鎮劃歸泉州市泉港區管轄。後撤銷小岞鄉,設立小岞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惠安縣轄十五個鎮、一個民族鄉,即螺城、洛陽、崇武、東園、張坂、東嶺、輞川、塗寨、螺陽、黃塘、山霞、淨峯、東橋、紫山、小岞十五個鎮和百崎回族鄉,共有十一個社區,二百八十四個行政村。

出姓 姓氏源流

1、chū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福建之惠安等地有分佈。《清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尋源》雲:“當爲出連氏所改;亦或出大汗氏所改。”(按:“出連”、“出大汗”皆北魏姓,《魏書·官氏志》載;“出連氏後改爲畢氏”,而出大汗“後改爲爲韓氏”,與《姓氏尋源》所說不同。姑抄錄,亦一家之言。)(2)或出自蒙古族。《中國姓氏大全》注云:“元代魯國公蒙古族人木華黎的八世孫納哈出,封海西侯。明初,因藍玉謀反受株連,其長子察罕被誅,庶子佛家奴以父名‘出’爲姓,隱居福建惠安土嶺鄉,後代繁衍至今。”

2、

出姓分布:臺灣新竹、臺北、彰化、宜蘭、福建惠安等地均有此姓。

出姓起源:①見《姓苑》。山西離石出氏,源出匈奴。代北出氏或源自出連氏、出大汗氏,見《姓氏尋源》。②福建惠安出氏,源出元木華黎之後裔。明初海西侯納哈出(元木華黎八世孫),因藍玉謀反被株連,納哈出長子察罕被殺,庶子佛家奴出逃,隱居惠安土嶺鄉,改複姓納哈,以父名“出”爲姓,見《中新社通稿》。

出姓名人:

出以眷,山西離石匈奴人,北魏太宗時叛,見《通鑑》。出科聯,清乾隆已未年進士。

出姓 歷史名人

出姓古代名人

出光育公元1456~?年待考,蒙古族,蒙古札剌亦兒部人,木華黎後裔;福建泉州塗嶺新厝人。著名出氏第五世祖。明景泰末年(公元1450~1456年)農曆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塗嶺新厝鄉遷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洪厝坑自然村),從壬午(公元1462年)至今已五百九十二年。妣陳氏,生長伯祖智惠(居西坑鄉),副妣某氏,傳生四子(又傳太宗門口一穴單坑,是細媽墓,即富地):出碩叟、出確齋、出聰、出明(字睿軒)。從五世祖出光育遷居洪厝坑,家族經明、清、民國的繁衍,發展迅速,爲如今的燕山蒙古族。出光育遷居洪厝坑,路經現泗洲水庫後地段名石梯路時,一邊孩子,一邊鐵鍋,因路滑滑下,鐵鍋破,孩子滾下水溝。出光育抱起,迎天自語,此棄舊迎新,喜題石梯路,現石刻存在。出光育之墳葬於橫溪蛇頭山地,面向東,即面燕山,刻寫:“皇明,燕山出府光育出公,妣儒人某氏,元將納哈出後裔。”

出科聯公元1685~1765年),蒙古族,字幹甫,號淑渠,行居三,蒙古札剌亦兒部人,木華黎後裔;福建惠安塗嶺洪厝坑人。著名清朝官吏,出氏第十二世祖。出氏祖先在元代爲派往監督縣令的元官“達魯花赤”。明初,元官紛遭殺戮,因出氏祖先較爲愛民,得鄉民幫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流傳下蒙古族一支。至出科聯,已歷十幾代。出科聯生平析朗讀書,十八歲中秀才,十九歲受知於程學憲,補弟子員,旋朗冠三軍,補邑優行廩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歲登本省鄉試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聯捷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特受檢討。是當時頗有名望的書法家,惜其墨跡均已不傳。,出科聯曾隨乾隆大帝下江南巡遊,清世祖皇帝對這位隨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詢問。出科聯趁機奏明出氏得姓的來龍去脈,遂使隱姓埋名數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於天下。乾隆大帝當即稱譽:“好個奇姓!”,出科聯以玉言報達家鄉。太史公雖行成名立,而年不停挺,好獎誘後進而秉性剛方,不與時俯抑,放在史館十餘年不得遷。,出科聯與族人敦詩說,言孝言慈,而於讀書一節尤於,郡太守聘主梅嶺書院掌教。胡天不永其年,竟終於清乾隆丙酉年(公元1765)農曆7月14日寅時,距生清康熙已丑年(公元1685年)農曆2月12日寅時,終年四十五歲。,嫡配何氏先歿,副室蔣氏,孝男二:長子出火娟,何氏出;次子出火甫,蔣氏出,女四:承、重、孫、倌,孫室曾一孫,男王秀,餘繩未久合以也。請乾隆甲辰年農曆11月3日葬於陳厝坑鄉厝後燕山之麓祖墓右邊。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分金卯丁酉,分居兩廣,嫡氏先歿,與生孫(字克仲)合葬小壩打蛇厝後,地名夫人墓。(不孝承重孫倌稽桑叩志。),附_出科聯律詩二首:《七律·遊廬山》:“廬山竹葉幾春秋,雲鎮高峯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眼觀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十二洲。一時光景看不盡,天緣有運再來遊。”,《七律·故鄉別主箋》:“遠別家山歲月寬,空齋蕭灑故情歡。芸憲政讀勤磨礪,自可回首蔗境觀。結廬人境絕囂塵,正似山居木石鄰。遐想英才看薈萃,黃叨遴選沐皇仁。山氣清奇靈秀增,衣冠文揚昔崢嶸。而今撫樹兼懷古,松護峯巒半陰晴。回顧山頭萬疊壽,迴環曲水騰蘭亭。流連此地真難得,即景題詩興舍呈。”

出姓 相關姓氏

出就出蓮 (出蓮)出連 (出連)出大汗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