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冮姓

姓氏

拼音gāng

人口約 5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900 位。

位於酒姓 之後,院姓 之前。

冮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900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938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冮姓
冮姓頭像

冮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漢族轉滿族之姓氏—剛,屬於避難漢化改姓爲氏。滿族冮氏起源有三種相似的說法:

據《冮氏家譜》的記載:

明朝末期有五個兄弟,原爲漢族,名字分別爲冮恭、冮寬、冮信、冮敏、冮惠,原籍爲今河北獻縣鐵甲莊。在清兵入關時加入旗籍,最開始時隸屬鑲紅旗,原屬滿洲鑲紅旗,跟着努爾哈赤一路徵戰,後來因爲立下了戰功,改隸屬正白旗。五兄弟先後在今遼寧錦州城西、黑山冮臺、北寧冮家溝等地居住,後五兄弟因戰亂而分散,又留在關東發展,老祖宗叫冮惠,留下了冮家屯,冮家店,冮家窩棚等等後人聚集地。近有學者認爲,由於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冮氏家譜》嚴重斷代,無人修復、續寫,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有的家譜也是僅爲後人憑記憶完成的,偏誤的可能姓極大。今查河北省獻縣鐵甲莊一帶,在歷史上並無此姓氏族羣生息,因此,冮氏源發河北獻縣的記述則有可質疑之處。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亦是據《冮氏族譜》的記載:

明朝末期有五個兄弟,原爲漢族江氏族人,原籍爲今山東南部地區。後因爲犯當朝之罪而一同逃亡,從山東沿海北上,在遼東半島登岸,隱姓埋名在今遼寧錦州城附近定居,後因清軍爲入關而擴充軍隊,被編入旗,成爲滿族人。而因爲其原籍方言中“江”字讀音作gāng,所以“冮”很可能就是“江”的方言音。近有學者認爲,這一支冮氏若如此說,則原應屬江氏。據說在清朝時期曾屬於滿洲鑲紅旗。從其氏族主要聚居區來看,在歷史上並沒有能隨滿清王朝入關,因此做官的人也不多,應該屬於滿洲氏族中地位比較低下的一支。可能是由於早期滿清建立時征服的其它小部落,或是漢族的邊民歸降以後被賜予的姓氏。一般來說,滿清王朝將這樣的民衆多劃歸定居在關外滿族的發源地一帶居住,以便於控制。南方的冮氏族人,應該是近代少量遷居過去的。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傳說:

瀋陽冮氏,祖上是明朝五位大臣,在明清之際結義反清復明,後來明朝覆亡,其族人被編入滿洲鑲紅旗。於是取“江山”的“江”去一點作爲家族姓氏,以志失國之恥。據今遼寧省錦州市冮氏一族的老輩人述說:冮氏祖上即爲滿洲人,隸屬鑲黃旗(一說隸屬漢旗鑲紅旗),爲地方官員,轄管遼寧漕運。後因得罪朝廷或地方豪吏,被迫逃亡。故此將原來的滿族姓氏改爲“冮”,遂有冮氏家族。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冮姓 分布

冮氏是一個出現得較晚的姓氏,清朝時期方纔出現,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遼東、渤海爲郡望。

今四川省的巴中市、宜賓市、雅安市、彭州市、南江縣,遼寧省的錦州市、本溪市、瀋陽市新民縣、鳳城市、海城市、鐵嶺市昌圖縣、阜新市、遼源市、鞍山市、彰武縣、黑山縣、遼陽縣、西豐縣,福建省的龍巖市、三明市、南平市,吉林省的白城市、長春市、白山市靖宇縣、柳河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雞西市、齊齊哈爾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北京市,天津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雲南省的昭通市永善縣,澳大利亞悉尼市等地,均有冮氏族人分佈。冮氏在東北地區是一個較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

冮姓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冮姓 堂號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冮姓 姓氏源流

1、gāng

冮姓源於滿族,出自漢族轉滿族之姓氏—剛,屬於避難漢化改姓爲氏。

2、

冮姓分布:四川彭縣、遼寧遼中、黑山、彰武、河北、吉林、內蒙古、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冮姓起源:疑爲江姓因事所改。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