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串姓

姓氏

拼音chuà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498 位。

位於囊姓 之後,凈姓 之前。

串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498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串姓
串姓頭像

串姓 起源

串姓主要源自:姜姓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晚期古西戎國別支串夷戎部落,屬於氏族稱謂以爲氏。據典籍《詩經·毛傳》記載:“串夷卽混夷,西戎國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一方面在中原地區夏、商、周最早立國,華夏民族逐步形成,這是前史中諸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結果。另一方面在夏、商、周時期,四周地區也先後出現了東夷、氐羌、西戎、肅慎、蠻、濮、巴、蜀等族稱,在各自分佈的地區之內建國稱王,並與諸夏發展着多層次的交往聯繫。到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華夏居中,稱爲中國,夷蠻戎狄配以東南西北,五方之民,共稱“天下”,號爲“四海”的格局,爲後世中國發展形成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串夷,亦有稱混夷者,是西戎國中的一個邦國(部落)名稱,是世居於西周西、西北方向的北方遊牧民族,爲諸羌族的一支,源出姜姓。在西周初期,串夷屢屢與周王朝發生摩擦,後被周古公亶父率軍擊潰,遂遷逃一隅。在典籍《詩·大雅·綿》中,就有歌詠古公亶父在周原築城,串夷遠遁的讚語。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晚期古西戎國別支串夷戎部落,屬於氏族稱謂以爲氏。據典籍《詩經·毛傳》記載:“串夷卽混夷,西戎國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一方面在中原地區夏、商、周最早立國,華夏民族逐步形成,這是前史中諸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結果。另一方面在夏、商、周時期,四周地區也先後出現了東夷、氐羌、西戎、肅慎、蠻、濮、巴、蜀等族稱,在各自分佈的地區之內建國稱王,並與諸夏發展着多層次的交往聯繫。到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華夏居中,稱爲中國,夷蠻戎狄配以東南西北,五方之民,共稱“天下”,號爲“四海”的格局,爲後世中國發展形成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串夷,亦有稱混夷者,是西戎國中的一個邦國(部落)名稱,是世居於西周西、西北方向的北方遊牧民族,爲諸羌族的一支,源出姜姓。在西周初期,串夷屢屢與周王朝發生摩擦,後被周古公亶父率軍擊潰,遂遷逃一隅。在典籍《詩·大雅·綿》中,就有歌詠古公亶父在周原築城,串夷遠遁的讚語。

在整個西周時期,將西戎又統稱爲“鬼戎”、“鬼方”。“戎”是周族人加以的蔑稱,其它如薰育、燻鬻、昆夷、綿夷、串夷、畎戎、大戎、獫狁等稱呼,實際上是對西戎的同一稱呼不在同時期的不同譯寫。在春秋時期,西戎民族就曾數次遭受晉國的打擊,勢力漸衰。到戰國時期,西戎民族中幾支較大的部落基本上被秦國所滅、或吞併,至戰國中葉,在中國西部和比被部地區的西戎,基本上被秦、趙、魏國清理乾淨,西戎民族中除早期遷往大漠以北的烏孫、月氏、塞種等分支以外,基本上被後來分化稱爲氐、羌。到漢朝、唐朝時期大部融入漢族,餘者在北、西北地區的一部分融入西藏、蒙古等民族,在西南地區的則融入或演化爲今天的西南各少數民族。在這個歷史長河中,西戎中的串夷戎在周襄王姬鄭二十九年(秦穆公嬴任好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被秦穆公“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過程中吞併,雖然當時中原諸夏不認秦國爲夏,然而隨着歷史的進程,秦國卻最終成爲最正統的大夏。

其間,串夷戎族人迅速融入華夏族,其後裔子孫中多有以氏族

名稱爲姓氏者,稱串氏,讀音作guàn(ㄍㄨㄢˋ),世代相傳至今。

串姓 分布

串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歷史悠久,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族人多以京兆、鹹陽爲郡望。

今四川省的宜賓市,河北省的邢臺市內丘縣等地,均有串氏族人分佈。

串姓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例如: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要特別注意的是:“京兆”並非僅指陝西長安地區,凡歷朝歷代都城所在的由中央政府直轄的周邊地區,皆可稱爲“京兆”。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爲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串姓 堂號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例如: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要特別注意的是:“京兆”並非僅指陝西長安地區,凡歷朝歷代都城所在的由中央政府直轄的周邊地區,皆可稱爲“京兆”。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爲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串姓 姓氏源流

1、chuà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及晉中地區有分佈。《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新編千家姓》亦收。

2、

串姓分布:四川富順、宜賓等地均有此姓。

串姓起源:見《中國著者號碼編製法》及《新編千家姓》。一說,串夷爲西戎國名,即犬戎,或以爲氏。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