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姓源於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後隨國爲楚附庸國,亡於楚國。其後裔以國名爲姓,稱爲隨氏。另一支隨姓出自祁姓,是杜氏的後人。
隨(Suí 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爲周代時有諸侯隨國,其後人以國名爲氏。周代有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爲楚附庸國,其後裔以國名爲姓,稱爲隨氏。
2、出自祁姓,爲春秋時晉國大夫士會之後,以邑名爲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士會,字季,輔佐晉文公、襄公、成公、景公,於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師攻滅赤狄,晉升爲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修訂法規。士會食邑於隨(今山西省介休),後又食邑於範(今河南省範縣),其子孫以邑名爲氏,是爲隨氏和範氏。隨姓,在隋代時,去掉走之字,是爲隋姓,從此又分爲隨姓和隋姓,隨、隋兩姓源流相同。
得姓始祖:隨會。春秋時晉國大夫,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爲氏。因食邑於隨,稱爲隨會;後又食邑於範,故又稱爲範會,史稱範武子。他是活躍於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範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故隨氏後人奉隨會爲隨姓的得姓始祖。
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辜被殺,他有個兒子叫隰權,逃往晉國,被任命爲士師(法官)。隰權的兒子士爲以官名爲姓,子孫爲士氏。士爲的孫子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393年,他領兵攻滅赤狄人的甲氏、留籲、鋒派等部落,因功升爲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在山西省介休縣),後來又得到範邑(在河南省範縣),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的子孫後來分爲士氏、範氏、隨氏三支。隨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隨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隨姓望居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還有一支隨姓分支。安徽省界首市、太和縣各有一支隨姓分佈。山東省魚臺縣羅屯鎮(隨集村、隨海村、隨莊村、吳莊村斜街等)有一支隨姓分佈。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
1、隨(隨)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涉縣,山東之魚臺、平度、昌樂,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涇縣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世本》注云:“隨作笙。(注):(隨),女媧臣。隨姓當出此。”(2)鄭樵注云:“(隨),侯爵,今隨州是其地,楚滅之,子孫以國爲氏。”《姓氏考略》據《路史》亦注:“春秋時有隨國,楚滅之,有隨氏。”隨爲姬姓國,故此當系出姬姓。
3、或以邑爲氏。鄭樵又注:“杜伯之玄孫爲晉大夫,食採於隨,曰隨會,子孫以邑爲氏。”杜伯爲唐堯之裔,其玄孫會奔晉爲士師,故爲士氏,稱士會;食採於隨,又稱隨會。故此當系出陶唐氏。《姓氏考略》據《潛夫論》亦注:“士會食採隨,故氏隨。望出河內。”春秋晉之隨邑,在今山西之介休縣東。漢代有隨河,護軍尉;明代有隨鵾,魚臺人,儀封令;清代有隨人龍,鄒平縣教諭。
2、隨(隨)
隨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隨姓起源:①系自姬姓。春秋時隨國(故城在今湖北隨縣南)爲楚所滅,子孫以國爲氏,見《風俗通》。②系自祁姓。陶唐氏之後,周時杜伯之子隰叔奔晉,隰叔之孫士會爲晉上卿,食採於隨(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謂之隨會,子孫以邑爲氏。③隨作笙,見《世本》。女媧之臣,隨姓當出此。
隨姓名人:
隨何,漢時博士。
郡望:河南、清河。
變化:隋文帝以周齊不遑寧處,故去辵作隋。
隨姓古代名人
隨會春秋時期,原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爲氏,曾食邑於隨稱隨會。又食邑於範稱範會,史也稱範武子。他出身於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躍於晉國政治舞臺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顯赫人物,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是晉國稱霸中原的功臣之一。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趙盾爲首的晉國大臣們爲了國家的前途,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廢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爲新的晉國君主。因公子雍是士會的姑姑杜祁與晉文公的兒子,與隨會有親戚關係,於是晉國就,派士會和另一個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但是,當隨會和公子雍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尚在途中時,晉國國內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公元前620年,以趙盾爲首的晉國大臣們迫於晉襄公夫人繆贏的壓力,背叛了隨會和公子雍,在晉國國內改立年幼的夷皋爲晉國的國君(即晉靈公),並派兵阻擊秦軍,阻止隨會和公子雍回國。秦、晉雙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帶展開一場大戰,結果秦軍因無備而敗。此次戰後,隨會已不能再回晉國,被迫逃到秦國避難。接着其妻子兒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後到秦國定居。,晉靈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晉國六大臣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一致認爲隨會無罪,必須想辦法使隨會回到晉國。隨後就派魏壽餘到秦國假裝叛晉降秦,施計把隨會劫持回晉國,並委以重任,先後任晉三軍統帥和元帥。隨會在晉國逐步掌握了軍政大權,史稱“士會輔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晉國在隨會的治理下日益強大起來。由於隨會對晉國的卓越貢獻和不朽業績,公元前592年隨會退休時被晉景公在其已有隨地的基礎上又加封一個領地——範邑。最後在範邑終老去世,被賜諡號“武”。因此史書也稱士會爲隨武子、範武子。
隨巢戰國時期,又稱隨巢子,墨子的弟子,曾著《隨巢子》六篇,載於《漢書·藝文志》,闡述墨子的學說。
隨何漢初,以善辯著稱,劉邦爲漢王時,曾任謁者,負責接待賓客。楚漢戰爭中,奉劉邦之命赴淮南,勸說淮南衛英布,使之叛楚歸漢,取了九江。後爲護軍中尉,佐漢高祖得天下。
隨清娛西漢,太史公司馬遷的侍妾。傳說唐朝時,褚遂良於同州夢見一女子叫隨清娛,自稱司馬遷之侍妾,遷遇難後憂傷致死,隨清娛之名遂傳後世。傳說,司馬遷開始寫《史記》的時候,隨清娛便陪着他走覽了諸多的名山大川,考察了無數的古代戰場,收集了豐富的歷史資料。當司馬遷受宮刑之後,隨清娛強忍心中苦楚,留在了他的身邊,比平時儘可能多地關心和撫慰他。在之後的幾年間,隨清娛一直鼓勵他、支持他,才使他從極大的悲憤和屈辱中抬起頭來,成就五十萬言之皇皇鉅著——《史記》。司馬遷四十八歲受難,死於五十六歲,終了還是“有怨言,下獄死”。他因受了宮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塋,他的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將他的骨骸運回故地,掩埋在韓城南邊、黃河西岸、梁山東簏的高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