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蹇姓

姓氏

拼音jiǎn

人口約 3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56 位。

位於綦姓 之後,宛姓 之前。

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56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329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蹇姓
蹇姓頭像

蹇姓 起源

蹇姓主要源自:風姓子姓姬姓

蹇姓起源一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蹇修,是傳說中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下

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離騷》中由記載:“解佩饗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注:蹇修,伏羲之臣也。伏羲氏與其妹妹女媧對人類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個時代智者的賢識。由此,誕生了爲男女之間傳語聯繫、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爲媒,以通辭理,說明蹇修是個很會做媒的人,故而後世的人們皆稱媒人爲“蹇修”。例如,在蒲松齡編著的《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蹇氏,大多操持媒業,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爲得姓始祖。

蹇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蹇,通“謇”,又與“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時期的宋國名士,與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過百里奚。後百里奚在秦國爲相,向秦穆王推薦了蹇叔,蹇叔後來在秦國成爲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輔佐秦穆公教化民衆,安施變革,興利除害,使秦國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秦穆公最終也成就了春秋霸業。

蹇叔的子孫後代以先祖爲榮,以其名字爲姓氏,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蹇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蹇重,屬於以先租名字爲氏。史籍《風俗通義》中記載:戰國時期魏國有蹇重。“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曾一度非常強大,其時蹇重爲魏國君主魏文侯魏斯執政時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謀臣,姬姓,與著名的趙簡子爲同時代之人。

在典籍《劉向說苑·尊賢》中記載了蹇重對君臣關係以及所謂“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觴大夫於曲陽,飲酣,文侯喟然嘆曰:‘吾獨無豫讓以爲臣。’蹇重舉酒進曰:‘臣請浮君。’文侯曰:‘何以?’對曰:‘臣聞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讓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飲之,嚼而不讓,曰:‘無管仲鮑叔以爲臣,故有豫讓之功也。’”蹇重的意見,打消了魏文侯的許多顧慮,推動了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的進程,功秉一時。

在蹇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蹇修、蹇叔、蹇重。

蹇姓 分布

蹇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位,以襄陽爲郡望。蹇氏族人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後逐漸向南、向東擴展。漢、唐之際,蹇氏族人在湖北襄樊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陽郡爲郡望。唐、宋以後,蹇氏族人分佈漸廣。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雲南、陝西、重慶、貴州、山東、福建、臺灣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分佈。

蹇氏,發祥地爲中原今河南省淮陽縣(古稱宛丘)一帶,後在河南至陝西往返遷移,在中原一帶居住。春秋時期,蹇叔在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出生,成年後移居山西太原,結識了百里奚,與之交好。後百里奚在秦國爲相,向秦穆公推薦蹇叔爲官,蹇叔才又從太原(宋國)遷居秦國爲官,部分族人跟着定居陝西鳳翔一帶。蹇叔去逝後,後代又逐漸由陝西、山西向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等黃河中下游往返遷移,在漢唐之際在湖北襄樊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陽郡爲郡望。唐宋以後又遷居四川、重慶、貴州、廣西、雲南,分佈漸廣。如今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安徽、雲南、陝西、貴州、山東、江西、廣西、吉林、福建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居住。目前蹇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蹇叔去逝後,部分蹇氏族人經陝西鳳翔遷至山西太原,三家分晉後遷至今山西霍縣西,後遷至睢陽,成爲睢陽八大家之一。西漢時,隨劉邦軍隊遷至陝西鹹陽,東漢時遷至河南洛陽,漢未遷至四川成都。從晉朝統一中國後,到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蹇氏族人都處於隱居時代,沉淪三百餘年,在隋朝後期才又活躍起來,離開成都遷至山西太原府。唐初,隨李世民軍隊遷至陝西長安,盛唐未隨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難成都,部分族人定居漢中,“安史之亂”平息後又回到長安。唐未黃巢起義攻佔長安,公元880年,先祖蹇道原作爲唐朝大臣隨唐僖宗避亂,舉家遷到了成都,黃巢被朝廷官軍剿滅後,蹇氏後人分析唐朝即將衰敗,就沒有再隨僖宗回到長安,而是隱居在成都附近的雙流縣。整個五代十國期間,蹇氏後人在四川沉淪一百五十年左右。先祖蹇周輔(公元1021~1096年),四川雙流 (今成都雙流縣境)人,在書院師生的鼓勵下,入朝參加科考考取進土,因做官遷離故土,爲宋朝做官四十餘年。作爲宋神宗時期一位較有才幹的人物,他“善於訊鞫,鉤索微隱,皆用智得情”,辦案很有經驗。一些“事連掖庭”的重大案件,“它司累月不能決”者,“乃命周輔”。曾因審理李逢案,使“臺臣雜治無異辭”,連神宗皇帝也“稱其能”。蹇周輔鹽法是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爲適應北宋政府聚財之需,在禪宗皇帝支持下,由蹇周輔親自主持,對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區鹽法中的落後環節進行的一次變革,是元豐時期政府理財的重要一環。蹇周輔辭官後隱居江西廬山。其子蹇序辰,字授之,登第後數年,以泗州推官主管廣西常平。1127年北宋滅亡後,蹇氏族人向江西中部遷移至吉安。1279年南宋滅亡後,蒙古人大勢侵入,漢民遭遇突襲,蹇氏族人開始離開故土,部分族人向巴蜀西部遷移,部分則繼續留在江西吉安,但向山區密林深處遷移(江西省中西部,贛江中游羅霄山脈中段,扼湖南、江西兩省咽喉通道,地勢極爲險要),躲避兵荒,繼續沉淪。先祖蹇義(1363-1435),原名蹇鎔,字宜之,巴縣(今屬四川)人,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生於今重慶市江北區(當時稱龍潭大山鳳居沱)一個貧困的農民之家。當宋朝建立,中國社會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先祖蹇義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即大明朝建朝近二十年競爭空前的首屆殿試中金榜題名,明太祖朱元璋讚揚他“孝義有佳”、爲大明最有學識和思想的文化新人,賜手書爲其改名爲“義”,並當即授中書舍人,調至身邊“朝夕左右”,做文膽代筆,從此躋身於國家的權力核心和最高決策層,且任朝廷高官整整50年,歷任大夫、少師、太保兼吏部尚書(天官),歷仕五朝六帝,爲(明太祖至明英宗)六朝皇帝依仗之重臣。在明未清初(1656年),根據清朝廷頒佈的誥令,久居江西吉安的蹇氏族人大部分開始向蠻荒之地的四川、貴州遷移定居。部分蹇氏族人離開重慶四川之後,由於與之前遷移的家族失去聯繫,繼續南遷至貴州畢節、雲南鎮雄縣、巧家縣、綏江縣、文山市、曲靖師宗縣等地。蹇姓望居襄陽郡(今湖北省襄陽市一帶,其後襄陽曆爲郡、州、道、府之治所)以及江蘇省宜興市。

蹇姓 郡望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爲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蹇姓 堂號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爲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蹇姓 姓氏源流

1、jiǎ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山東之平度,山西之太原,甘肅之徽縣,湖北之武昌,雲南之隴川、馬關,四川之通江、合江、南江等地有分佈。漢、水、白、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雲:“太昊臣蹇修之後,有蹇氏、寋氏。”(2)又云:“諸姓氏書均以爲秦蹇叔之後。”鄭樵認爲此當“以名爲氏”,“秦有蹇叔。或雲西乞術、白乙丙皆蹇叔子。望出襄陽。”宋代有蹇序辰;明代有蹇義。

2、

蹇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蹇姓起源:①太昊(即伏羲)臣蹇修之後有蹇氏、寋氏。②春秋時秦大夫蹇叔之後。

蹇姓名人:

蹇珉,春秋時秦大夫。

郡望:山陽。

蹇姓 歷史名人

蹇姓古代名人

蹇叔春秋,秦國大夫,有賢名,爲百里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爲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爲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爲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省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據《公羊傳》記述過蹇叔就所謂“哭師”而作的申辯:“百里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爾曷爲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穀梁傳》、《呂氏春秋》、《史記》也專寫了這事:“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史記·秦本紀》)一句話,蹇叔他們不承認這種“哭之”是“哭師”,因爲這是“沮哭”國家軍隊的嚴重問題。他們的話是可信的:賢人不撒謊,忠臣不沮軍,更何況確有哭的對象在場,哭的原因也可以理解。

蹇碩東漢(?-189年),宦官。據《後漢書》記載,中平五年,蹇碩爲上軍校尉,靈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對其特別信任,並以其爲元帥,以監督司隸校尉以下。蹇碩雖然握有兵權,但對何進非常畏忌,曾和宦官們一起說服靈帝派遣何進西擊邊章、韓遂。中平六年,靈帝在病重時將劉協託給蹇碩。靈帝去世後,蹇碩想先殺何進再立劉協爲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命袁紹入宮捕殺蹇碩,混亂中蹇碩被中常侍郭勝所殺,其士兵亦被何進所領。

蹇義明朝,大臣。字宜之,初名瑢,巴縣(今屬四川省)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因奏事稱旨,太祖又喜其誠篤,爲之更名義。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入繼大統,蹇義官遷左侍郎,不久,進尚書。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狩北京,命輔皇太子監國。其時,因他諳熟朝廷典章制度,通達禮儀,故國家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與戶部尚書夏原吉齊名。因得帝寵信,數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雖職務衆多,亦能應付自如。十九年,蹇義分巡應天諸府,訪軍民疾苦,黜免擾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條陳數十事奏行。翌年,成祖聽信讒言,怪罪太子,蹇義受牽連入獄,次年獲釋。仁宗即位後,以其爲國朝元老,兼有監國功勞,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贊修築獻陵宜儉。宣宗即位後,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於左右從備顧問。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義爲人樸實,待人以誠。久任吏部尚書,歷事五朝,對明初政治曾起過重要作用。其爲政致力於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蹇賢明朝(1374——1450),字希堅,明重慶府巴邑大寧人氏。累官至榮祿大夫、少師兼吏部尚書、特進光祿大夫,贈太師,諡忠定,明代巴邑蹇義之侄親。宗祖祠重慶江北之鳳居沱。湖南安鄉,湖北利川蹇氏之始祖。

蹇達明朝(1542年-1608年),巴縣人。政治人物,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尚書。

蹇姓近代名人

蹇先超(1919-1935),湖南省慈利縣城關鎮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住縣城東街。排行老五(父親蹇承晏),即爲蹇先爲烈士、蹇先任副祕書長、蹇先佛副部長(同見下)的小弟。1934年12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主力部隊攻佔湖南省慈利縣城後,17歲的蹇先佛(見下)和14歲的蹇先超在兄(蹇先爲)姐(蹇先任)有影響和父母的支持下,爲了北上抗日,姐弟二人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由於蹇家姐弟的自覺帶頭,這次縣城周圍有200多名農民加入了紅軍隊伍。姐弟倆慈愛的媽媽捨不得剩下的一雙兒女離開自己,就跟隨他們一道,好讓這一雙從未離開過父母的孩子,在生活上能繼續得到她的照顧。一直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在國民黨軍130多個團的“圍剿”中進行戰略轉移前,她才被迫離開又伴隨了10個月的兒女去追尋避難的老伴蹇承晏。紅軍從甘孜出發後,經過約500百多里的跋涉,進入了茫茫無垠的草地。一路上紅軍得不到給養補充,斷了糧以後,人們只得挖野菜、草根、煮牛羊皮,最後連牛羊皮和野菜都沒有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死了,有的坐下去就再也沒能起來。蹇先超雖然未成年,卻是一個錚錚鐵骨的男子漢,憑着稚嫩的身軀和堅強的革命意志,頑強地走在紅軍長徵的行列裏,不怕強大敵人的追擊,更能忍受飢寒交迫的苦難,有一股成年人的英雄氣概。拖着沉重的腳步,忍着飢餓的煎熬,非常喫力地行走在艱險的草地上。直到氣衰力盡再也走不動,衰竭得連一絲力氣都沒有了,只好原地坐了下來,誰知他這一坐下就再也沒有起來,犧牲時還不滿16週歲。是一個可敬可愛默默無聞的紅軍英雄。

蹇先爲(1911-1932),湖南省慈利縣城關鎮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排行老三,爲蹇先任(見下)的大弟。1925年高小畢業後,考入長沙兌澤中學。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7年春,被黨組織選送到湖南省工人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5月“馬日事變”後,擔任過中共湖南省委祕密交通員。不久返回家鄉慈利縣,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底前往石門渫陽,從事組織農民暴動的工作。1928年農曆除夕,率領暴動隊員襲擊本縣中鄉南圻國民黨警察所和區公所,當場處決挨戶團頭目。後爲避敵搜捕離開石門,輾轉到達湘鄂邊找到賀龍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被任命爲警衛營書記官、黨支部書記。不久調任共青團鶴峯縣委書記。先後在全縣組建八個共青團區委,發展共青團員600多名。1930年7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士兵委員會主席。隨部參加攻克天門、應城、京山、皁市、安陸等戰鬥。1931年秋被任命爲中共湘鄂西特委巡視員。1932年夏隨中共鶴峯縣委轉移途中,在祥臺與慈利縣保安團遭遇,隊伍被打散,遂來到楊樹坪附近的曹家溝隱蔽。因叛徒出賣,被敵逮捕後殺害,犧牲時21歲。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