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褚師〔 褚師 〕
拼音chǔ sh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單一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諸侯國所設褚玉霞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褚師,是春秋時期的官稱,就是負責管理市場的官吏,也稱作“市令”。這在史籍《通志·氏族四》中有記載:“褚師,複姓。春秋衛有褚師聲子。”在春秋時期,宋、鄭、衛等諸侯國均有設置,這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年》中有記載:“公孫黑的以印爲褚玉霞”。杜預註釋道:“褚師,市官。”在典籍《六書故》中解釋:“褚以貯衣,然則褚師或當如<王制>所云: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鬻於市者,而褚師掌其禁歟?”
在褚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褚師氏,都多省文簡化爲單姓褚氏、師氏。例如,宋共公子瑕(公元前588~前576年在位)的兒子、執政大臣子段就曾任命自己的兒子子右做褚師,其後裔子孫就皆以“褚”爲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褚師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其簡改爲單姓的族人融入褚氏大家庭,原排序在宋版《百家姓》第十一位,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五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三十七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8%左右。褚師氏出自中原河南,春秋時期宋共公的兒子子右由於德行可嘉,被宋共公任命爲“褚師”,相當於現在的市工商局長的職位,主管都市貿易,其子孫就以此作爲自己的姓氏。
褚氏族人的人口總數雖然不多,但的名望的歷史名人卻着實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鎮四長史褚秀之,“十八學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博學多才,直言敢諫,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唐太宗在臨死時,重託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輔佐唐高宗,最後因反對立武則天爲皇后,被削官流放,慘死的流放途中。褚遂良不但是唐朝初期一代忠良名臣、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書法家,他的隸書和楷書延傳一千三百多年享譽不衰。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個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個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1、褚師(褚師)
歷史上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廣韻》載:“褚,姓,望出河南,本自殷後。宋恭公子石(《鄭通志》作‘宋共公子子不石’)食採於褚,其德可師,號曰褚師,因而命氏也。”(2)《姓氏考略》注云:“春秋宋、衛、鄭皆有褚師之官,以官爲氏。”褚師,市官。
2、褚師(褚師)
褚師姓起源:①春秋時宋、衛、鄭國皆有褚師官(爲管理市場之官),以官爲氏。②系自子姓。宋共公之子段,字子石,生公孫丁及石彄,彄別爲石氏,而段後有褚師子肥。
褚師姓名人:
褚師圃,春秋時衛大夫。
郡望:睢陽。
變化:一說,即處師氏。
褚師姓古代名人
褚師聲子春秋時期,衛國人。著名衛國大夫。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衛出公的父親蒯聵奪了衛出公的君位,衛出公出奔齊國,一大批大夫都跟着他一起出逃。在齊國,衛出公與諸大夫們飲酒作樂。屬下大夫褚師聲子穿着襪子登席,衛出公見了大怒,褚師聲子馬上解釋說,“臣有腳疾,異於人。若見之,對君將是不敬,因此不敢脫襪子。”衛出公聽了反而更生氣,旁邊大夫們都勸他,他仍然生氣不止。褚師聲子只好起身出去,衛出公一把抓住褚師聲子的手,說“必須要斬斷你的腳!”一聽要砍自己的腳,褚師聲子與一旁的司寇亥乘都說,“那麼今日先樂了,而後死不死再說。”衛出公忿忿地回到筵席上,下令削去褚師聲子的南氏邑,撤掉亥乘的司寇之職。並讓人把他們的車都推到池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