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姓葆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軍制官位旅葆,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旅葆,是西周王朝乃至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軍隊建制中的一種官職稱謂,在史籍《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爲:“觜觿爲虎首,主葆旅事。葆,菜也。野生曰旅”。旅葆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先鋒官,不僅要探道開路,攻敵之先,而且要負責整個先鋒部隊的糧草採集,特別是軍糧補給,因此,是整個軍隊中非常重要的官職。在周王朝的軍制中,葆,原指蔬菜、飼料之類,後泛指軍糧。與相應的秣食令不同者,是秣食令在整個戰役種要負責不斷供給全軍各類軍需,而旅葆只負責先鋒部隊的軍需。由於先鋒部隊常能攻城略地,蒐集戰利,因此“葆”之一字,後又衍伸泛指所有各類的珍寶類物品,與“寶”通義。而先鋒部隊駐紮時的臨時性防禦體系,即稱葆寨,與“堡寨”通義,亦是由旅葆率領部下予以構築安扎。但“葆寨”又不同於“堡寨”,“堡寨”是永久性的軍事防禦體系,而“葆寨”則拔營即毀。
旅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葆氏、旅氏,世代相傳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葆姓葆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後裔熊保,屬於以先祖名字避難改姓爲氏。據史籍《姓解》記載:“葆姓,爲保姓所改。”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後裔名熊保,其後代多以祖上名字“保”爲姓氏,世代相傳。秦王趙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奪取楚國十餘城。秦王趙政不聽老將軍王翦以六十萬大軍全力攻楚的建議,遣李信、蒙武率軍二十萬攻楚。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武兵分兩路深入楚國境地,企圖圍殲楚軍。楚名將項燕隱蔽主力,尋隙反擊。李信軍未能捕捉楚軍主力決戰,回軍與蒙武會師。楚軍暗中尾隨三晝夜,出其不意地攻擊秦軍,李信大敗回師。秦王趙政遂復起用老將王翦爲將。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軍六十萬,經陳(今河南淮陽)之南屯軍,之後橫掃平輿(今河南平輿)。楚國傾全力迎擊秦軍。王翦下死命令,讓秦軍堅守營壘,持重待機。楚軍求戰不能,回師東撤。王翦乘機揮軍追擊,大敗楚軍,殺項燕。秦軍乘勝攻佔城邑,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攻破楚國都城郢(今安徽壽縣),俘虜楚國君主熊負芻,楚國滅亡,秦國卒平荊地置爲郡、縣。
滅國後的楚國公族子孫紛紛逃匿,躲避秦軍的追殺,其中有保氏族人匿入茒草叢中得性命者,後將姓氏“保”加“艸”部首,改稱葆氏、茒氏,以念茒草之德。“葆”、“茒”二氏同宗同源。
注:
茒草,就是在中國北緯30°以南地區普遍能見到的蕨類草本植物之一,今稱鳳尾蕨,底根相連,叢生密集,高可達兩米,莖可編席,枝葉可作柴,其根莖可入藥,藥性甘溫,可當伸筋草用,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的作用,明、清之際著名的中藥外傷帖藥“萬應膏”中、後來的“狗皮膏”中、今天的“龍虎麝香膏”中,都有這味中藥。這在典籍《清稗類鈔》中有記載。
葆姓葆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葆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葆人,就是寶人,在古代,“寶”、“葆”二字同義通用,因此又稱寶人,在兩週時期專職掌管帝王國君的珍寶庫藏,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至秦朝以後,改由三公中的丞相管轄。“三公”,就是太尉、丞相、御史。
在葆人(寶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葆人氏、或寶人氏,後皆省文簡改爲單姓葆氏、寶氏,世代相傳至今。
葆姓葆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宋朝時期孔子後裔,屬於以爲氏。孔宗願,生卒年待考,字子莊,是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孫。宋仁宗趙禎寶元二年(公元1038年),宋仁宗授孔宗願爲國子監主簿,襲封文宣公之爵,兼知縣事。到了宋至和二年(公元1054年),孔宗願任職集賢院,曾上書申明歷朝歷代對孔子及其嫡裔封號的混亂狀況,議革唐朝以來的記載之誤。宋仁宗甚有同感,欣然允之,並因此改封孔宗願爲衍聖公。自孔宗願起,世上始有“衍聖公”之尊稱,從此相沿至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正式廢黜清朝世爵,改“衍聖公”爲“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仍世襲。“衍聖公”尊號持續有八百八十一年整。
在孔宗願的庶支後裔子孫以及家院姻親族人中,有以先祖襲封爲“文宣公”爵稱之首封年號“寶元”爲姓氏者,在古代,“寶”、“葆”二字同義通用,因此有稱寶氏、或葆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葆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未列入人口普查程序,多以吉州爲郡望。
今北京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重慶市,遼寧省的鞍山市,湖北的武漢市、吉安市,臺灣省的臺中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福建省的三明市,廣東省的中山市等地,均有葆市族人分佈。
吉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爲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朝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東漢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爲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爲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爲吉州;唐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爲廬陵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爲吉州。北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八縣;元朝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爲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爲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九縣一廳,直至清末。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中華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爲吉安縣。中華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爲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人員進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改爲吉安專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導。1951年辛卯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後,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戊申5月,改吉安專區爲井岡山地區。1979年己未7月再度改爲吉安地區。2000年庚辰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幹、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十縣。
吉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爲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朝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東漢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爲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爲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爲吉州;唐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爲廬陵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爲吉州。北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八縣;元朝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爲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爲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九縣一廳,直至清末。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中華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爲吉安縣。中華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爲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人員進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改爲吉安專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導。1951年辛卯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後,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戊申5月,改吉安專區爲井岡山地區。1979年己未7月再度改爲吉安地區。2000年庚辰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幹、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十縣。
1、葆
罕見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即保氏。”(按:保而爲葆,當系分族;又,《中國姓氏大全》雲:“一說即褒姓所改。”明代有葆光先,葉縣人,正德中任高淳縣訓導。)
2、葆
葆姓分布:江蘇啓東有此姓。
葆姓起源:出自保氏。或由褒氏所改。
葆姓名人:
葆光生,明時河南葉縣人,正德中任江蘇高淳縣訓導。
葆姓古代名人
葆光先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正統年間高淳縣訓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