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荼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山西之晉中地區均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詞典》亦收,其據《潛夫論》注云:“以地名爲姓氏,殷氏舊姓,即郃陽䣝城。”(按:疑“荼”爲屠氏所改,而“屠”,當爲“䣝”之省文。)或音xié,亦姓,姑兼收。漢代有荼恬,江鬱王謁者
2、荼
罕見姓氏。《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收載並注此音。其注引《潛夫論·志氏姓》雲:“殷氏舊姓也。”《漢語大字典》亦收,其注引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卷五:“(《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行錢使男子荼佸上書’。)(按:宋祁所述浙本‘音琅邪’者是也。)《地理志》‘長江國荼陵’,師古曰:‘荼音弋奢反’,此正與琅邪者之‘邪’同音,蓋人、地名物自有此讀。”一音tú,乃現行姓氏。或音xié、shé。
3、荼
《姓氏詞典》收載並有此音。其注“豫(yù)”引《希姓錄》雲:“豫,音‘舒’(shū),又作荼。豫、荼、舒,一姓也。”一音tú,爲現行姓氏。
4、荼
《姓氏詞典》收載並注此音。其注云:“見《通志》,漢有荼恬。”(按:查《通志·氏族略》未見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有載:“漢荼恬,江都王謁者。”)《漢語大字典》音yé,其注云:姓。《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行錢使男子荼恬上書。”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卷五:“按:宋祁所述浙本‘音琅邪’者是也。《地理志》長沙國荼陵,師古曰:‘荼、音弋奢反’,此正與琅邪者之邪同音。蓋人地名物自有此讀。”《姓氏詞典》又稱:“(一音)tú,另姓。”
5、荼
荼姓分布:安徽淮南、北京、山東青州等地均有此姓。
荼姓起源:①殷時舊姓,見《潛夫論》。或即屠氏所改。②春秋時齊公子荼之後,見《姓考》。③周禮地官掌荼之後有荼氏,見《希姓錄》。
荼姓名人:
荼廣,荼聚,漢時人。
6、荼
綜合:
《漢書·江都易王傳》有男子荼恬。荼音琅邪之邪。湖南茶陵爲東漢時置,西漢時稱荼陵,荼音邪。故或以地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