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截姓

姓氏

拼音jié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2132 位。

位於皓姓 之後,耑姓 之前。

截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132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截姓
截姓頭像

截姓 起源

截姓主要源自:羋姓

單一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職司截,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周靈王姬泄心廿四年(楚康王羋昭十二年,公元前548年),楚國的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的長官)蒍掩奉令尹子木之令開始整治賦稅,查覈甲兵。蒍掩,熊姓,公元前?~前543年待考,亦稱薹奄,是前任令尹子馮之子。他當時採取的軍賦改革政策就是著名的《掩庀賦》:“書土田稅制,量入修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之數……”即根據實際收入的多少來徵集軍賦,這就率先突破了奴隸制社會舊軍賦的限制,凡楚軍一律食其力從而減少國家負擔,各軍旅展開墾殖競賽,積極貯備軍糧與軍餉。同時,蒍掩還大力在國內全面調查土地、農田、山林、水澤等國土資源,弄清各地地勢、土質、出產等情況,規劃水利設施,指導農牧業生產,然後根據農、林、牧、副、漁等諸業收入的多少,制定稅額徵稅。楚國由此更加強盛,疆域擴大及長江南北。楚國專門徵收賦稅的機構上爲“大府”,即中央稅收、財政機關,下爲最基層的徵稅機構,即“關”。二者的分工是:“大府”直接負責徵收少數重要的物資如馬、牛、羊等的過關稅;“關”則負責徵收大多數普通貨物的稅收。司截,亦稱關截史,爲楚國的小官吏。司截之官職即從令尹子木開始起設立,屬於“關”衙,負責按指定時間徵收賦稅,覈準後上繳大府。納稅過時者,司截有權進行滾稅加利,稱之爲“截關”,這一稅制管理方法一直爲歷朝歷代所沿用,並在漢、唐時期開始衍傳各國。

在司截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截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截氏、司氏,世代相傳至今。截氏族人大多尊奉熊蒍掩爲得姓始祖。

截姓 分布

截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楚州爲郡望。

今湖北省的漢川市、枝江市,湖南省的湘潭市寧鄉縣,山東省的榮成市等地,均有截氏族人分佈。

截姓 郡望

楚 州: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韓信爲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爲淮陰侯,封劉纏爲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陰侯國降爲縣。西漢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陽侯國爲縣。漢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爲臨淮亭,淮陰爲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爲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廣陵、臨淮二郡改爲臨淮、廣陵、山陽等五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二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三百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陰。隋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宋紹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爲淮安軍,隸寶應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爲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四縣。元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總管府爲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二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二十九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爲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併入淮安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爲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爲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爲楚州區。

截姓 堂號

楚 州: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韓信爲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爲淮陰侯,封劉纏爲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陰侯國降爲縣。西漢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陽侯國爲縣。漢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爲臨淮亭,淮陰爲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爲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廣陵、臨淮二郡改爲臨淮、廣陵、山陽等五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二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三百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陰。隋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宋紹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爲淮安軍,隸寶應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爲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四縣。元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總管府爲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二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二十九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爲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併入淮安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爲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爲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爲楚州區。

截姓 姓氏源流

1、jié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佈。《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新編千家姓》亦收。

2、

綜合:源出不詳。見《新編千家姓》。湖南攸縣有此姓。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