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庫姓

姓氏庫〔 庫 〕

拼音shè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660 位。

位於職姓 之後,卡姓 之前。

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660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451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庫姓
庫姓頭像

庫姓 起源

庫姓起源一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

周朝至漢朝時期,歷朝歷代皆有守庫大夫這一官職,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在古代,“庫”、“厙”二字通假通用,因此其姓氏亦分稱庫氏、或厙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庫姓起源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中有庫傉官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0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庫傉官氏在期間改爲漢字單姓庫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庫姓起源三

源於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羌族厙狄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轄屬的羌族中有厙狄氏部落,後改爲漢字單姓厙氏。到了隋朝初年,厙氏統改爲庫氏,讀音與庫(kù)相同,因出於鮮卑族和羌族,訛書爲“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氏就併入了庫氏。

據史籍《後漢書·注》記載:“羌族中有厙姓,音舍(shè)。北周時期有個金城太守厙均。”這在著名的近代國學大師王先謙所撰著的《集解》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與‘舍’音同。” 今有諸多姓氏書籍皆稱“厙氏已絕”,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

一個姓氏的誕生有其歷史淵源,也自然有其生存沿延之道。有些姓氏族人的人口非常稀少,甚至在歷次人口普查的過程中都經常有遺漏之況,但絕不能因此就輕易就決斷一個姓氏的有無。例如厙氏,今在甘肅省境內仍有零星分佈,在其他省份也絕不能說沒有。

庫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吉林通志·姓》記載:

⑴.蒙古族庫奔氏,亦稱科本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Keb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奔氏所冠漢姓皆爲庫氏。

⑵.蒙古族庫布克氏,源出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布克部落,以姓爲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Kubuke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克氏所冠漢姓皆爲庫氏。

⑶.蒙古族庫布特氏,亦稱庫布替氏、庫布魯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Kub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特氏所冠漢姓多爲庫氏。

庫姓起源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回族庫氏,源於先祖名字的漢譯音,出自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庫·特穆爾家族,史稱“元之右族”。“右族”就是漢家所稱的“望族”,即有聲望的世家大族。

“特穆爾”的蒙古語含義是“剛強、金屬、金剛”的意思,有學者稱其並非蒙古族的姓氏,人們常將其用來作爲名字,如韓·特穆爾、李·特穆爾、鮑·特穆爾等等,因此庫庫·特穆爾也是一種稱謂,其“庫庫”纔是姓氏。本書考證,實際上“特穆爾”就是“帖木兒”或“鐵木爾”,的確是蒙古貴族的姓氏,庫庫·特穆爾曾經爲元朝時期汝陽王察罕特穆爾的世子,因此歷史上稱其爲“右族”是有根據的。

關於汝陽王察罕·特穆爾,據史籍《新元史·察罕帖木兒傳》中的記載:“察罕帖木兒曾祖闊闊臺,祖乃蠻臺,父阿魯溫,遂家河南,爲穎州沈丘人,改姓李氏。”庫庫·特穆爾雖然號稱爲世子,其實是察罕·特穆爾的外甥,因爲察罕·特穆爾沒有兒子。庫庫·特穆爾,又稱庫庫臺·特穆爾,“臺”表示了他王子的身份。庫庫臺·特穆爾的後裔子孫大多轉入伊斯蘭教,成爲回族,其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爲姓氏者,稱庫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由於庫庫臺·特穆爾的尊號爲“保保”,其後裔子孫中還誕生了漢姓保氏

庫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史稿》記載:

⑴.滿族庫發廷氏,滿語爲Kubut Hala,滿族人認爲該姓氏屬於屬於費雅喀奇勒爾族人,世居古發庭()、瑪堪噶山(),所冠漢姓爲庫氏。

⑵.滿族庫穆圖氏,滿語爲Kumutu Hala,世居倭濟愛滿(今黑龍江寧安一帶)、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爲庫氏。

⑶.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氏,滿族人認爲該姓氏屬於庫雅拉女真,以部爲姓,滿語爲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裏(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黑龍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爲庫氏、胡氏孔氏李氏、禮氏等。

⑷.滿族闊綽里氏,亦稱庫雅拉闊綽里氏、闊齊圖裏氏,滿語爲Koocoli Hala,世居庫雅拉(今以圖們江爲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鹹鏡道鏡城地區)、烏蘇裏藕洪(今烏蘇裏江流域)、阿庫裏(今烏蘇裏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裏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中有庫氏。

庫姓 分布

庫(厙)氏是一個多源姓氏,2015年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七十一位門閥。庫(厙)氏是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庫(厙)氏望族居於括蒼縣。這個姓氏主要是以浙江地區的天台山一帶爲中心,進而繁衍遍佈全國。另一支厙氏來自少數民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的羌族人、鮮卑族人湧入中原,其中複姓厙門氏、厙狄氏、庫傉官氏受漢族影響,改爲單姓庫氏,或厙氏。

今湖北省的武漢市、麻城市、武穴市、孝感市、黃岡市、武漢市新洲區、黃梅縣、京山市,河南省的許昌市襄城縣、郾城縣、濮陽市、信陽市、西平縣、南樂縣、漯河市、南陽市、方城縣、商丘市睢陽區,陝西銅川、四川成都、重慶市的雲陽縣,河北省的衡水市、唐山市、滄州市,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北京市,山東省的臨沂市平邑縣,浙江省的麗水市,江西省的樂平縣,青海省的西寧市,陝西省的鹹陽市旬邑縣,安徽省的合肥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江蘇省的連雲港市等地,均有庫氏族人分佈。

庫姓 郡望

松陽郡:亦稱松陽縣、縉雲郡。東漢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一帶。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州復縣;同年(公元625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朝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朝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北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複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戊戌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壬戌1月復置松陽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括蒼縣:東晉朝太寧元年(癸未,公元323年),分林海郡東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隋朝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又改處州爲括州。隋朝初年廢東陽郡置婺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復改婺州爲東陽郡,括州爲永嘉郡。今縉雲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庫姓 堂號

松陽郡:亦稱松陽縣、縉雲郡。東漢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一帶。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州復縣;同年(公元625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朝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朝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北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複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戊戌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壬戌1月復置松陽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括蒼縣:東晉朝太寧元年(癸未,公元323年),分林海郡東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隋朝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又改處州爲括州。隋朝初年廢東陽郡置婺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復改婺州爲東陽郡,括州爲永嘉郡。今縉雲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庫姓 姓氏源流

1、(庫)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很廣: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東平、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河南之盧氏,湖北之武昌、老河口,雲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回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漢文時有倉氏、庫氏,爲吏之久,故子孫以爲氏。”《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亦云:“古守庫大夫之後,以官爲氏。”(2)或爲苦氏所改。鄭樵注“苦”雲:“苦氏音訛而爲庫氏。”見《鄭通志·氏族略·總論·音訛》。

3、又據《河南官氏志》雲:“庫縟官氏改爲庫氏。”望出河南、魯國。一音shè,亦姓。漢代有庫鈞;北魏有庫寒;元代有庫春。

2、(庫)shè

歷史上罕見姓氏。《姓氏詞典》收載並注此音。《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載,或雲與“厙”同。《漢書音義》:“庫姓爲倉庫吏後,音‘赦’。”楊慎《千家姓·跋》:“厙之音‘赦’。本庫字,去其上點,無義。”《姓氏五書》:“俗作‘厙’,非;仍當作庫,以‘赦’音讀。”張澍亦云:“庫,讀‘赦’。俗作‘厙’,非。”然而沿習既久,因訛傳訛。今“厙”姓有之,詳見“厙”條。“庫”之shè姓,今者未見,而音kù者,爲現行姓氏。詳見“庫”(kū)條。漢代有庫鈞,金城太守;明代有庫繼生,上杭主簿。

3、(庫)

庫姓分布:雲南西盟、新疆呼圖壁、臺灣臺北、高雄、甘肅永昌、正寧、湖北鍾祥、麻城、山西交城、大同、河北樂亭、河南商城、南羅、青來、方城、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陝西略陽等地均有此姓。

庫姓起源:①漢文帝、景帝時有倉氏、庫氏之官。守庫大夫之後,子孫以官爲氏,見《風俗通》。②北魏時庫門氏、庫傉官氏等後均改爲庫氏。③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河南,魯國。

4、(庫)

庫姓分布:古時浙江天台、括蒼等地有此姓。

庫姓起源:即厙姓。羌族姓。東漢輔義侯、金城太守庫鈞之後。

郡望:天台。

庫姓 歷史名人

庫姓古代名人

庫鈞漢朝,做金城太守的官,立有功勞,又受封爲輔義侯。他與當時的名人竇融交情很好,竇融當大司空的官。他倆全起出入,彈琴作詩,又都長得端莊,很受人們讚譽。另外,維吾爾族人的姓名中,有庫的發音,音譯成漢語,也寫爲庫爾班等等。在與漢文化交流中,大約也會形成庫姓。

庫姓 相關姓氏

庫察 (庫察)庫汗 (庫汗)庫氏 (庫氏)庫成 (庫成)庫德 (庫德)庫漢 (庫漢)庫狄 (庫狄)庫布 (庫布)庫姆 (庫姆)庫門 (庫門)庫住 (庫住)庫傉官 (庫傉官)庫穆圖 (庫穆圖)庫爾堪 (庫爾堪)庫若干 (庫若干)庫莫奚 (庫莫奚)庫雅拉 (庫雅拉)庫布特 (庫布特)庫布克 (庫布克)庫如干 (庫如干)庫利岑 (庫利岑)庫六斤 (庫六斤)庫克新 (庫克新)庫庫什金 (庫庫什金)庫奇吉爾 (庫奇吉爾)庫雅勒呢瑪奇 (庫雅勒呢瑪奇)庫雅拉闊卓里 (庫雅拉闊卓里)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