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庚姓

姓氏

拼音gēng

人口約 5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18 位。

位於保姓 之後,旦姓 之前。

庚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18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4811987年
1982年264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庚姓
庚姓頭像

庚姓 起源

庚姓主要源自:姬姓

庚姓起源一

出自官名。上古堯帝時代,有庚大夫(掌管露天糧倉的官名),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爲姓,相傳姓庚。

庚姓起源二

出自上古周朝。傳說周朝有管理糧倉的官員叫庚凜,其後代便以官名爲姓。

庚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王室甘悼公之子獻太子的老師庾過,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姬庾過,是春秋時期周惠王之子王子帶後裔的甘悼公之子獻太子的老師。

庚姓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庾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中有庾氏,原爲東晉光祿大夫庾珉的族人,在十六國時期歸附鮮卑慕容部,後爲北魏王統一,歸如鮮卑拓拔部,逐漸形成一個部落。

庚姓 分布

庚氏也是一個古老的姓氏,隨時代變遷而散居在中國各省市。古籍中有曹操爲免於關雲長殺害,懇求關雲長將軍熟讀《春秋》中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漢朝時期庾皮父子任教宮廷;庾勝昆仲戍守廣東臺嶺橫浦關,爲紀其功,改名爲大庾嶺。魏、晉南北朝庾乘、庾嶷、庾遁、庾亮、庾翼、庾冰、庾文君、庾道憐是河南省穎川鄢陵人,庾肩吾、庾信是河南省南陽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賦中說:“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爲族,經邦佐漢,用論道而當官”,意思是說庾氏先祖在漢室任司空輔佐劉氏王朝,在立國治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並參與高層的經邦大政,坐朝論道。可見古代庾氏名人相繼湧現,活躍在政界、文化界三千多年。庾亮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功績卓著,庾信博覽羣書,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詩聖杜甫贊他爲:“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族人當時被譽爲忠誠、廉潔名門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會太守生祠和胡書之碑碣彰其德政。

庚氏族人對社會發展是有貢獻的,在中華民族中有其光輝奪目的一頁而永垂於世。編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書裏寫到,東晉初年,庾氏名將曾奉旨出使高麗,這就是在韓國紮根的庾氏要認的親、溯的源。據韓國2001年11月1日人口統計,全國二百八十六個姓氏中庾氏位立第九十七位,全國庾氏人口有一萬七千餘人。

據中國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庾氏大約五萬餘人,分佈在全國各地,不少大學教授和廣播、報紙、書刊竟然把“庾”字誤作爲庚、瘦、唐、廖。新華字典1972年以前版本對“庾”字僅解釋爲“大庾嶺”,在廣東、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以後加上了註解爲“姓氏”。

當今,廣西、湖南、江西、甘肅、山西、陝西、江蘇、上海、雲南等地都有庾氏的族裔。據歷史文獻《廣東庾氏志》的記載,廣東庾氏始祖是庚東暘,仕宋,於北宋元祐年間自南京來粵,任廣南路經略安撫使,攜眷導羊城。第二世庚觀,在宋政和年間任廣南東路提舉,因見東莞山水秀麗,乃卜居東莞茶園(今茶山鎮),併名其地爲庾家坊。明朝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前後,第八世孫庾德信攜父由茶園庾家坊避禍遷居至谷湧(衝),後又分支到蜆湧企石村。

庚姓 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爲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爲許州潁川郡。

新野郡:即河南省新野縣。關於新野設置爲建制的時間與名由,明朝嘉靖年間的《鄧州志》、清朝康熙《新野縣誌》均記爲西漢初年置新野縣。秦朝時期置有南陽郡,所轄縣中沒有新野。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始有新野之名。清光緒二十一年所版的《歷代地理沿革表》中注:“新野爲漢縣,屬南陽郡。”說明新野建縣時間,在漢而不在秦。但新野建於西漢何時,史書中沒有一致的記載。大致有五種說法:①在遠古時期,新野境域爲沼澤之區,以後逐漸成爲陸地,蔓草盈野,後經開發,成爲良沃。建縣時,改“薪”爲“新”,名爲新野。②據《水經注》稱:淯水枝津分派,陂水所溉,鹹成良沃,又有豫章、鄧氏等陂,蓋地爲良沃,故以新野爲名。③新野的含義是新形成的田野。遠古時期,南陽盆地據說是個湖泊,新野正處在湖底。盆地周圍的山嶺,由於長期的風化和流水沖刷,致使湖泊逐漸淤積,最後只剩湖底是片積水區。大約到了戰國時期,這處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漢置縣,謂之新野。④新野名稱的由來可能與新都有關。新都即今王莊鎮的九女城。在漢代曾屢爲侯國……因新野城位於新都邑西二十公里,《爾雅》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縣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⑤新野早在春秋時已爲封邑,時稱“蒸野”。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利的興修,蒸野一帶的土地得到灌溉,皆成良田,從而人口增加,氣象更新,西漢初新建爲縣時,遂稱新野。以上諸說均有道理,但也都屬意析而缺乏實據。到了西晉末期,置爲新野郡,治所即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北周時期廢黜郡制,復爲縣,一直沿用至今。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初併入冤句縣。晉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晉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被廢除。

庚姓 堂號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爲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爲許州潁川郡。

新野郡:即河南省新野縣。關於新野設置爲建制的時間與名由,明朝嘉靖年間的《鄧州志》、清朝康熙《新野縣誌》均記爲西漢初年置新野縣。秦朝時期置有南陽郡,所轄縣中沒有新野。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始有新野之名。清光緒二十一年所版的《歷代地理沿革表》中注:“新野爲漢縣,屬南陽郡。”說明新野建縣時間,在漢而不在秦。但新野建於西漢何時,史書中沒有一致的記載。大致有五種說法:①在遠古時期,新野境域爲沼澤之區,以後逐漸成爲陸地,蔓草盈野,後經開發,成爲良沃。建縣時,改“薪”爲“新”,名爲新野。②據《水經注》稱:淯水枝津分派,陂水所溉,鹹成良沃,又有豫章、鄧氏等陂,蓋地爲良沃,故以新野爲名。③新野的含義是新形成的田野。遠古時期,南陽盆地據說是個湖泊,新野正處在湖底。盆地周圍的山嶺,由於長期的風化和流水沖刷,致使湖泊逐漸淤積,最後只剩湖底是片積水區。大約到了戰國時期,這處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漢置縣,謂之新野。④新野名稱的由來可能與新都有關。新都即今王莊鎮的九女城。在漢代曾屢爲侯國……因新野城位於新都邑西二十公里,《爾雅》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縣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⑤新野早在春秋時已爲封邑,時稱“蒸野”。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利的興修,蒸野一帶的土地得到灌溉,皆成良田,從而人口增加,氣象更新,西漢初新建爲縣時,遂稱新野。以上諸說均有道理,但也都屬意析而缺乏實據。到了西晉末期,置爲新野郡,治所即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北周時期廢黜郡制,復爲縣,一直沿用至今。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初併入冤句縣。晉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晉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被廢除。

庚姓 姓氏源流

1、gē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義、景縣、圍場,山東之魚臺、昌樂,山西之大同,甘肅之徽縣,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彝族、壯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路史》雲:“小邾子後有庚氏。”小邾子,周曹姓之國,故此之庚氏當系出曹姓。

2、又云:“魯地有庚宗,或以地爲氏。”春秋時魯有庚宗之地,今山東泗水東有庚宗亭,乃其遺址。

2、

庚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庚姓起源:①春秋時邾婁公(即小邾子)之後。 ②商王祖庚之後有庚氏,見《姓考》。③春秋時魯地有庚宗(故城在今山東泗水東庚宗亭),或以地爲氏。④滿族姓。

庚姓名人:

庚季良,唐時太常博士。

郡望:楚郡。

庚姓 歷史名人

庚姓古代名人

庚亮東晉,字元規,東晉穎川鄢陵人。歷仕東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

庚姓近代名人

庚澤普名恩易,別號墨江、楓漁,雲南墨江人。青年時東渡日本留學,畢業後回國。歷任雲南陸軍炮隊教練兼籌辦講武堂及陸軍隨營學校,後調任陸軍炮隊第一營管帶。後赴北京補授陸軍少將,並任總統府諮議。民國2年6月,任講武堂校長,又辭,任教授、高等顧問,民國五年授陸軍中將。民國七年被刺遇難,時年35歲,民國八年追贈爲陸軍上將。孫中山爲其墓表題了“應爲雄鬼”四字。

庚姓 相關姓氏

庚季庚市庚桑庚克勒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