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賜伯夷呂氏,屬於以帝王賜氏、部族名、國名、居邑名爲氏。其始祖爲伯夷。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爲姓,稱姜姓。帝舜時,姜姓後裔伯夷爲掌管禮儀的秩宗,幫助舜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禹代行天子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爲禹之心腹,組成了一個彊域不過七十里地的侯爵國,伯夷是呂國第一代呂侯,爲呂氏始祖。在夏商周時,呂國都是諸侯國。商末,伯夷後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呂尚輔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勳首封太公呂尚於營丘,曰齊國。後太公之子丁公呂及即位,春秋戰國時代,古呂國和齊國並存了三百餘年,到呂尚的第12世孫齊桓公呂小白時,楚文王發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陽鄧國,攻打南陽古申國。申國被楚國滅掉之後,位居申國以西的呂國人,懼怕楚國發兵來攻,一大部人東遷新蔡,建立了新的呂國,史稱東呂國。
南陽呂國被楚國滅亡後,呂國子孫均以故國名爲姓氏,形成呂氏的主脈。到春秋末期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被田氏家族滅亡後,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爲姓氏,稱呂氏、齊氏、姜氏等,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氏正宗,是爲南陽呂氏。呂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爲得姓始祖。
據史載今河南安陽往北一部分呂姓出自高姓。
呂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外逃,追隨人員中有個叫魏犨的人,又稱魏武子。重耳回晉國當上國君後,便封魏犨爲大夫、魏犨的兒子魏錡在呂、廚兩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爲呂錡。呂錡的子孫就以封地爲氏,稱呂氏。
據《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山西的呂人故地,被晉國所並,晉侯將此地作爲封邑,賞給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後裔雖系晉之公族,姬姓,但因封於呂人的故地,因而仍襲用呂的故號。晉惠公時有大臣呂甥。《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一霍州呂城條:“州西三里,故呂鄉,晉呂甥邑也,今有呂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呂甥名,隋因置呂州。”呂邑後被晉併吞,呂甥後代以邑爲氏,形成呂姓。是爲山西呂氏。
呂姓起源三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爲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爲漢字單姓呂氏。
鄭樵《通志·氏族略》載,鮮卑族原有叱呂氏、俟呂陵氏等複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改爲單字漢姓,叱呂氏改爲呂姓。後周時,又將俟呂陵氏,改爲呂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呂氏後均改爲呂姓。
呂姓起源四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呂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呂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呂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任姓,屬於任氏分封之國,據《左傳》: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任姓,黃帝最小兒子之姓,分封在任國,任氏勢力擴張,建立起來十個小國,畢爲其中之一。
西周初期,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祝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這十個姓氏,都是任氏後裔的封國,是由任氏分支出來的。又據《左傳》上有一句話說:“不敢與諸任齒”,其中所謂的“諸任”,指的就是這十個姓氏,爲西周貴族大姓,因此不甘與其爭辯,可見當時任氏氏族的顯赫。
呂姓發源地應在今河南省南陽西一帶,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呂姓繁衍應在今陝西西安、及山東東平、壽張,安徽壽縣、鳳臺縣等地。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東晉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爲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淮南郡: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爲壽州壽春郡)。
東平郡:漢有東平國,南朝爲郡,治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爲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爲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爲州。民國改縣。
金華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爲甯越府,旋改金華府,治金華(今屬浙江省)。民國廢府。
晉江郡:唐·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縣。泉州州治與晉江縣縣治同地。此時泉州領晉江、南安、莆田、龍溪、清源(今仙遊縣)五縣。治所在今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下游。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東晉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爲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淮南郡: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爲壽州壽春郡)。
東平郡:漢有東平國,南朝爲郡,治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爲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爲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爲州。民國改縣。
金華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爲甯越府,旋改金華府,治金華(今屬浙江省)。民國廢府。
晉江郡:唐·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縣。泉州州治與晉江縣縣治同地。此時泉州領晉江、南安、莆田、龍溪、清源(今仙遊縣)五縣。治所在今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下游。
1、呂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淄博、龍口、平邑,湖北之監利,山西之大同,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雲南之瀘水、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蒙、鮮、瑤、土家、黎、仫佬、納西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姜姓,侯爵,炎帝之後也。虞、夏之際,受封爲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歷夏商不墜,至周穆王,呂侯入爲司寇;或言宣王時改呂爲甫。然呂、甫聲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呂望相武王,呂姜爲衛莊公妃,其時呂國猶存故也。呂望封齊之後,本國微弱,爲宋所並,故宋有呂封人樂懼、呂封人華豹。”此以國爲氏,系出姜姓。古呂國在今河南南陽市西南。
2、或以邑爲氏。鄭樵又注“晉有呂氏,出於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姓氏詞典》稱:“呂,春秋晉邑,在今山西霍縣西南。”“春秋時晉國呂錡、呂相,本魏氏所分,以食邑爲氏。”(3)鄭樵又注:“後魏有比邱氏,改爲呂氏”。又云:“呂氏有五:姜姓之後以國爲氏;又晉有呂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呂氏、叱呂氏,並改爲呂。”(按:《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則作:“後魏叱呂氏、後周俟呂陵氏,均改爲呂氏。”查中華書局標點本《魏書·官氏志》僅得“叱呂”氏,餘若“比邱”、“叱邱”、“副呂”皆未載。)望出河東、東平。秦代有呂不韋,陽翟人,秦相;漢代有呂雉,高祖妻;宋代有呂端;明代有呂坤;清代有呂留良。
2、呂
呂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7%,爲中國人口最多五十個姓之一。尤以山東、河南二省多此姓,2省呂姓約佔全國漢族呂姓人口31%。
呂姓起源: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虞夏之際受封爲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至周穆王時呂侯入爲司寇,後爲宋所並,子孫以國爲氏。一說,呂爲周穆王時所封之國(故城在今河南南陽西30裏董呂村),姜姓,宣王改爲甫,後爲楚所滅,子孫遂以國爲姓。②春秋時晉有呂氏,分自魏姓。一說,晉大夫魏武子呂錡之子呂相之後有呂氏,見《姓考》。春秋時晉有呂邑(故城在今山西霍縣西南),或晉之呂氏系以邑爲氏者。③春秋時宋有呂氏,出自姜姓之呂。按:春秋時宋有呂邑(故城在今江蘇銅山東北,即漢時呂縣),當食此邑者之後,以邑爲氏,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呂。④略陽呂氏,出自漢武都白馬之後,氐人。其先呂文和,漢文帝初自沛避難徙焉,世爲酋豪,見《晉書·後涼載記》。⑤北魏時比丘氏、副呂氏、叱呂氏、俟呂陵(鄰)氏、叱呂引氏均改爲呂氏。⑥清滿洲人姓。⑦黎、仫佬、彝、回、臺灣土著、土、蒙古(255、344)、土家、滿、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呂姓名人:
呂不韋,戰國時陽翟人,爲秦莊襄王之相,封文信侯。
郡望:河東、東平、東萊、陽翟、濮陽、略陽。
其他:
日本佔領臺灣時期,臺灣呂姓曾被迫改用宮川、宮本等日本姓,這些姓仍含有呂字以表懷念。1945年,臺灣光復,立即恢復其原姓呂。
呂姓古代名人
呂尚周朝(前1156~前1017),輔佐六位周王,鞏固國家統治,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齊國始祖,東海海濱
呂不韋戰國末期(?~前235年),著《呂氏春秋》,雜家代表,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
呂臣秦朝(?前235~前173),重建張楚政權,農民起義將領,世襲父爵新陽侯
呂雉漢朝(前241~前180),
呂母新朝(?~18),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女領袖,琅琊海曲
呂布東漢(?~198),名將,五原九原
呂蒙東漢,名將,汝南富陂
呂範三國(?~228),東吳名將、大司馬,汝南細陽
呂據三國,
呂岱三國(161~256),吳國,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廣陵海陵
呂忱晉朝,著《字林》,文學家
呂靜晉朝,著《韻集》,音韻學家
呂洛南北朝,北魏,官至羽林中郎將,後封成武侯,代今蔚縣
呂光晉朝(337~399),後涼建立者,前秦將領,略陽
呂永吉隋朝,隋文帝時大臣,官至上柱國太尉,被封爲劉郡公
呂才唐朝,哲學家、音樂家,官至太常博士,博州清平
呂向唐朝,善草隸,曾參與《文選》註解,書法家、學者,甘肅涇川
呂洞賓唐朝,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呂蒙正宋朝(?~1011),狀元、宰相,河南洛陽
呂端宋朝(935~1000),宰相,幽州安次
呂夷簡宋朝(978~1040),維護國家安定,子公著、公弼,宰相、政治家,封號“申國公”,壽州
呂公著北宋(1018~1089),壽州
呂公弼北宋(1007~1073),都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進樞密使,壽州
呂頤浩宋朝(1071~1139),齊州
呂大防北宋(1027~1097),京兆藍田
呂大臨北宋(1044~1091),著古器物圖錄《考古圖》,金石學家,中國考古學鼻祖,京兆藍田
呂惠卿北宋(1032~1111),王安石變法第二號人物,政治改革家,參知政事,泉州晉江
呂祖謙南宋(1137~1181),六世祖爲呂公弼,理學大家,與朱熹、張栻齊名,壽州
呂紀明朝,花鳥畫家,官至錦衣衛指揮,浙江鄞縣
呂柟明朝(1479~1542),著有《周易說翼》等。著名理學家。陝西高陵
呂坤明朝,著有《呻吟語》《呂坤全集》等,文學家、思想家。官刑部左、右侍郎,河南寧陵
呂大器晚明(1586~1649年),重臣。遂寧北壩
呂天成明朝,著《曲品》,戲曲理論家,浙江餘姚
呂留良明末(1629~1683),著述多毀,存《呂晚村先生文集》、《東莊詩存》。思想家、詩人、時文評論家、出版家,浙江崇德
呂載揚清朝(1752—1825),著名地方鄉紳,浙江縉雲
呂天俸清朝,曾剿滅了張格爾叛亂,大將,官至烏魯木齊提督
呂鳳子(1886~1959),創辦中國最早的一所美術專科學校——神州美術院,與齊白石齊名的國畫家、美術教育家
呂思勉(1884~1957),著《白話本國史》等,中國近代“史學四大家”之一,江蘇常州
呂振羽(1900~1980),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史學的開拓者之一,歷史學家,有紅色教授之譽,湖南邵陽
呂叔湘(1904-1998),中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江蘇丹陽
呂紫劍(1893-2012),創編了“八卦渾元養生功”,中國武術家,被譽爲“長江大俠”
呂光十六國(337~399),氐族,略陽人,後涼建立者,字世明
呂紹十六國(?~399),氐族,略陽人,後涼第二代皇帝
呂纂十六國(?~401),氐族,略陽人,後涼第三代皇帝
呂隆十六國(?~416),氐族,略陽人,後涼末代皇帝,字永基
呂伯夷虞夏,呂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