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叔孫〔 叔孫 〕
拼音shū sū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叔孫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家族,稱爲“三桓”。公元前609年,魯文公去世,發生了慘烈的殺嫡立庶的權位之爭,“三桓”乘機發展勢力,各自在封邑築城,從此,魯國出現了“公室卑,三桓強”的局面。隨着三桓勢力的發展,到公元前562年,“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家各統轄一軍,並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進行變革。季孫氏的變革比較徹底,力量也最強。公元前537年,三家進一步變三軍爲二軍,實行“四分公室”,季孫氏獨得二分,獨掌一軍,叔孫、孟孫各取一分,合掌一軍。三家都在統轄區推行徵稅的辦法,國君的費用只能靠三家和一些舊貴族納貢維持。公元前517年,魯昭公進攻季孫氏的據點費城,三家組織反擊,魯昭公嚇得逃往齊、晉。昭公最後死於國外。以後的哀公也遭到同樣的下場。在新舊勢力的鬥爭中,雖然魯君還保持名義上的國君地位,政權實際上已經落入以季孫氏爲首的三家之手。但魯國的鬥爭是在公族內部進行的,不免帶有濃厚的妥協色彩。
1、叔孫(叔孫)
歷史上複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魯公子叔牙之後。叔牙與慶父同母。慶父殺閔公,故牙有罪,飲鴆而死,遂立公孫茲爲叔孫氏,亦叔仲氏,即叔氏。”《姓氏考略》據《姓譜》亦云:“出自姬姓。魯桓公第三子叔牙,諡僖叔,立其後爲叔孫氏。”(2)或系出鮮卑之拓跋氏。《姓氏考略》據《魏書·官氏志》注云:“拓跋鄰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爲叔孫氏。”春秋時魯大夫有叔孫豹、叔孫得臣;漢代有叔孫通;北魏有叔孫建。
2、叔孫(叔孫)
叔孫姓起源:①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叔牙之後。叔牙飲酖而卒,季友爲之立後,故以叔爲氏,至於得臣,爲叔牙之孫,故爲叔孫氏。②春秋時齊公族中有叔孫氏。③鮮卑人姓。北魏獻帝命叔父之裔爲乙旃氏,後改爲叔孫氏。
叔孫姓名人:
叔孫豹,春秋時魯大夫。叔孫文懷,唐時瀛州刺史。
叔孫姓古代名人
叔孫通秦漢之際,又名何,薛(今山東省滕州市)人,著名儒者。名載,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徵,待詔博士。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秦二世召問博士諸儒對策,叔孫通察言觀色的應對,不僅使他得免於咎,而且還獲惕帛、衣並正式拜爲博士。剛被封爲博士的叔孫通,帶着一幫弟子逃離秦都,歸薛,投靠項羽叔侄。以後叔孫通又投奔劉邦,知劉邦惡儒者衣冠,叔孫通改服楚式短衣,劉邦很高興,拜其爲博士,號“稷嗣君”。劉邦稱帝后,叔孫通又進言“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爲其制定朝儀,一改羣臣在宮殿上的粗野行徑,使劉邦真正體驗到做夫子的威風,謂“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封叔孫通爲太常,賜金五百斤,其弟子亦都封官,被弟子們譽爲“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叔孫通以後又遷升太子太傅,勸阻了劉邦改封太子的想法。漢惠帝繼位,制定宗廟的儀法。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爲漢家儒宗。”
叔孫豹春秋,魯國大夫。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叔孫豹所謂的“三不朽”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事功、言論的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建樹,傳之久遠,他們雖死猶生,其名永遠立於世人之心,纔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聯:“五百年間氣,三不朽偉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謂偉人。
叔孫得臣春秋,魯國大夫,善騎射。曾跟隨魯文公出使晉國。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抗敵,獲勝,並俘獲了國君僑如,於是特自己的兒子宣伯命名爲僑如,以彰己功。這件事,對今人來說,幾乎困惑不解了。但古人在喜事面前,喜慶雖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