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原姓

姓氏

拼音yuán

人口約 29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72 位。

位於燕姓 之後,幹姓 之前。

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722018年
2014年2013年271
2007年2006年262
1995年2871987年274
1982年340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原姓
原姓頭像

原姓 起源

原姓主要源自:趙姓嬀姓

1、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爲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爲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原,伯是他的氏。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爲姓,以原爲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2、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爲原軫,官爲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爲姓,稱爲原氏,遂形成原姓。

先軫生先且居,先且居生先克,先克生先榖,先榖在邲之戰失利後,擔心將來國君會找他算賬,爲防不測,竟於前596年率領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晉景公大怒,殺先榖,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凋零了。

3、出自趙姓。晉文公將原地分給趙衰,趙衰有兒子原同。

趙同,嬴姓,趙氏,名同,因被封在原,以邑爲氏,別爲原氏,又被稱爲原同、原叔,是趙衰與趙姬的兒子,趙盾的弟弟,趙括、趙嬰齊的哥哥。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爲才,固請於公以爲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爲內子而己下之。

4、出自嬀姓,爲舜的後裔。莊公二十七年,有陳國原仲

5、源於蒙古族,在元朝忽必烈徵討雲南(一說豫南,河南安徽交界)時,部分蒙古軍人由於厭倦戰爭等原因,定居於此,並在短時間內遷至四川,朱元璋開創大明朝後,在全國徹查元朝蒙古後裔,爲躲避追查,遂改姓原,一爲紀念元朝(諧音元),二爲紀念來自草原。洪武十三年,從四川省峨眉縣杏花村遷居至山東掖縣(今萊州市),在四世期間,原德潤、原德玉兄弟分家,原德潤遷往沙河一帶定居,原德玉則向萊北遷移,定居於單山一帶。

原姓 分布

歷史上原姓的分佈與遷徙

發源於黃河北岸的原姓,一直活動在河南地區,後向東遷移進山東,向南進入河南南部。漢、晉時期,原姓西挺甘肅。明朝時期,原姓大約有1萬4千人,原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原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佈於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當代原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原姓的人口大約有27萬,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七十一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山東三省,山西爲原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原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陝西、遼寧、福建、青海、甘肅、河北等地。原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陝、冀京津大部、魯豫鄂、江蘇北部、安徽大部、贛湘北端、廣西南端、重慶大部、四川東北、甘寧東部、內蒙古中部、遼寧南端,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7.7%,居住了大約74%的原姓人羣。

原姓 名人明星

原姓 姓氏源流

1、yu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內蒙古之烏海,河北之尚義、圍場,山東之平度、平邑、昌樂、東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廣東之高要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壯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封於河內,今澤州沁水是其地也。周有原莊公,世爲周卿士,故以邑爲氏。往往其族散在他國而以本國爲氏者。”此以邑(國)爲氏,系出姬姓。

2、或爲先氏所改。《姓氏考略》據《姓氏急就篇·注》稱:“周文王子封於原,爲原伯。晉滅之,封先軫,號原軫,其後並姓‘原’。”春秋魯有原元、原壤、原憲,孔子弟子;陳有原仲;晉有原軫(按:原軫,《中國姓氏大全》引作“原珍”,誤);漢代有原涉,茂陵人;唐代有原復;明代有原性,蒲城人,德安府同知;清代有原濟、原良。

2、

原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山西、河南等省多此姓,二省原姓約佔全國漢族原姓人口92%。

原姓起源:①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北),號原伯,春秋時滅於晉,子孫以國爲氏。②春秋時晉滅原,以封先軫,因號原軫,其後以邑爲氏。③後唐明宗時有蕃人錫裏扎拉,賜姓原名知感,見《舊五代史》。

原姓名人:

原繁,春秋時鄭大夫。

郡望:東平。

原姓 歷史名人

原姓古代名人

原黯(?-前651年),晉武公逝世後,其子詭諸繼位,即爲晉獻公。晉獻公遂下決心滅虢,荀息當即獻計,請晉獻公可用北屈的良馬、垂棘的玉璧,獻給虞君,假道虞國而伐虢。晉獻公從策劃出兵,到借道滅亡虢國和虞國,前後用了約5年時間。荀息因滅虢襲虞有功,爲晉獻公所重用。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晉獻公於病榻前拜荀息爲相國,主持國政。晉獻公病逝,荀息立年奚齊爲國君。裏克借舉行獻公治喪儀式之機,刺殺奚齊。荀息遂立奚齊之異母弟卓子(驪姬之妹少姬所生)爲國君,但卓子和驪姬也被殺死,荀息深感有負於獻公,遂自殺。荀息受晉獻公重託,忠於職守,最終不惜以死殉之,表現了絕大多數晉國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所以曾有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的詩句來稱讚他。雖然荀息死了,但他的精神長存,爲後世所讚揚。後晉文公繼位後,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文公准奏,遂召荀息之孫荀林父爲大夫。爲抵禦山戎,作上中下三行,令荀息的長孫荀林父任爲中行將,荀林父之後皆稱中行氏,別出荀氏。荀林父爲官正直而有才幹,後官至晉國執政大夫。荀林父的二弟弟荀騅封邑於程,官至新下軍將,後別爲程氏;三弟荀首也隨之升遷至中軍佐,封邑於智,其後稱智氏。春秋後期,中行氏與智氏一同成爲了權分國家的晉國六卿之二,這也算是荀息的功德造化。

原憲春秋,字子思,魯國人,孔子弟子,是孔門中的一個賢者,以安貧樂道而著稱。他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當過孔子家的總管,但不貪財,不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據《論語·雍也》記載:“原憲(思,爲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又據《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死後,原憲遂隱居在草澤中。子貢相互,而結駟連騎來到原憲居住的窮僻之地,過謝原憲。原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貧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爲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不免感到慚槐,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顯然,原憲不願出仕,甘於貧困,並自認隊爲這種近乎怪異的行爲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據此,原憲不僅合乎韓非的批評原則,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獲得大名,成爲當時甚有影響力的學術派別。

原壤春秋,魯國人,孔子之故舊。孔子罵人也真不少。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說:“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說:“那些飯桶,算什麼!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爲賊”。罵了不足,還舉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論語·憲問篇》載: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稱述焉,老而不死,是爲賊。”以杖叩其脛。譯:原壤採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評他說:“從小不知道謙讓兄長,長大後沒有出息,老了,該死不死的學那些野蠻民族的蹲姿,真是敗壞禮俗的老賊!”說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頭子打原老頭子,這是發飆,不是體罰。

原復唐代,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

原姓 相關姓氏

原亢原仲原伯原邱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