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姓刀姓起源一
源於蜀人,屬於避難改姓爲氏。傳說是古代時期避難改姓爲刀氏,但始末詳情有待進一步考證。
刀姓刀姓起源二
源於苗族,出自古渤海國女真族,屬於王朝大臣賜改姓爲氏。據傳,有一部分苗族、傣族的先民原先屬於古渤海國女真族,在五代時期被契丹族大遼滅國之後,避難南遷,融合於西南地區的苗族。後在元、明兩朝時期成爲當地土司望族。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十三年年(公元1436~1448年),明朝官軍與雲南麓川(今雲南瑞麗)宣慰使思任發之間,爆發了著名的“麓川之役”。
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農曆11月,麓川宣慰使思任發起兵叛明,要割裂國土自稱爲王。他率叛軍相繼進攻佔了孟定(勐定,今雲南耿馬)、灣甸(今雲南昌寧灣甸)、南甸(今雲南梁河)、金齒(今雲南保山)等地。到了此時,明軍主將王驥以明軍久戰疲乏,且叛軍一時難平,遂與思祿訂約,授思祿爲土目,許以得部勒諸“夷”,以金沙江爲界。至此,戰爭以和而終。這場戰爭耗時曠久,明朝政府投入了極大的財力和物力,致使國力空憊,不但使緬甸望開始窺覷雲南邊地,也爲不久之後的“土木堡之變”創造了特定的歷史背景條件。
兵部尚書王驥在率軍平定了“麓川之亂”之後,爲了安撫地方諸司,特賜當地傣族等夷人首領以刀氏、帕氏、剁氏三姓,遂成刀氏一族,後有部分刀氏族人改爲刁氏,世代相傳至今。
刀姓刀姓起源三
源於傣族,出自元朝雲南傣族首領貢祿,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爲氏。古代時候,傣族人有名無姓。傣族是有名而無姓的,主要用“巖”和“玉”兩個字來區分男性和女性。凡是叫巖拉、巖罕、巖……等都是指未婚男性,而叫玉拉、玉叫、玉……等則指未婚的姑娘,傣族一個人的名字有好幾個,小時有乳名,男人進到佛寺當和尚有僧名,還俗後仍用俗名,結婚後有了小孩又稱“某某之父”,如小孩叫巖溫,則其父就叫波巖溫(波:傣語“爹”);女子結婚前也叫乳名,生個孩子後要改稱“某某之母“;若是稱有職務的人名時,還要在職務後加稱地名,如“會計曼景蘭”(曼景蘭村的會計),“鎮長景洪”(景波鎮的鎮長),按傣語稱謂,是倒敘讀法。傣族的名字是依其生活階段的變化而隨之變化的。
傣族的漢姓多爲:刀、白、李、陶、胡等姓氏,尤以刀氏居多。據考證,刀氏從“召”字而來,“召”在傣語中是“主人”之意。其實,召與刀都不是傣族原有的姓氏。在舊社會,傣族有貴族、貧民、官與百姓之分。貧民百姓往往稱舊時的男性貴族和官員爲召和島,如稱宣慰使爲召片領、稱土司爲召勐、稱頭人爲島帕雅。召與島均系對舊時的土司、貴族之稱,並非傣族的姓氏。傳說“刀”是皇帝賜給的,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傣族首領不遠萬裏到東漢皇朝洛陽朝貢,皇帝見他有名無姓,就賜給他一口寶刀,以“刀”作爲他的姓氏,於是,建國前傣族大小頭人取漢名時一般都姓“刀”。至今著姓“刀”的,一般都是過去有錢貴族或和當土司的人氏。以刀爲人名之首,始見於裏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稱爲刀補瓦。史籍《車裏宣慰世系簡史》記載說:“島亨龍繼承父位時,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時期。朝廷將景隴王的奏文中島亨龍的‘島’譯爲‘刀’,自此以後,景隴王的漢名都是‘刀’字起頭……島亨龍有二子,長子刀補瓦……”刀補瓦是車裏宣慰使中第一個用刀字命名的人,後來又出現刀暹答、刀弓滿、刀更勐、刀壩光、刀雙勐等。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設軍民總管府,由傣族首領貢理、貢鑾、貢祿管理所屬地區,元朝朝廷賜貢祿姓刀,該支刀氏得姓自此始。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傣歷768年),孟連宣撫司第四任土司進京朝貢,永樂帝賜其刀氏。此後,歷代宣撫土司及其屬官均姓刀。那麼“刀”姓和“召”姓的含義是什麼呢?“刀”是“道”的演變,音相近,“道”和“召”的意思相同。刀氏,可能是“召”字形的簡化,也許是“島”的音譯,是“貴族”和“官”的音譯異字,原先並非專指姓氏,後在歷史的演化中,“刀”、“島”、“召”便成了傣族貴族的主要姓氏。
不論其來歷如何,“刀”這個姓氏在後來已被傣族人民認可,併成爲傣族中首領、貴族所採用的姓氏,也成爲今天傣族同胞首選的姓氏用字,爲現今之傣族之中人數較多的大姓羣體。
刀姓刀姓起源四
源於朝鮮族,出自古百濟國大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唐朝魏徵壽在《隋書·列傳第四十六》中記載:“百濟之先,出自高麗國。其國王有一侍婢,忽懷孕,王欲殺之,婢雲:“有物狀如雞子,來感於我,故有娠也。”王舍之。後遂生一男,棄之廁溷,久而不死,以爲神,命養之,名曰東明。及長,高麗王忌之,東明懼,逃至淹水,夫餘人共奉之。東明之後,有仇臺者,篤於仁信,始立其國於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漸以昌盛,爲東夷強國。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歷十餘代,代臣中國,前史載之詳矣。開皇初,其王餘昌遣使貢方物,拜昌爲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主潿莢其國東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餘裏,南接新羅,北拒高麗。其都曰居拔城。官有十六品:長曰左平,次大率,次恩率,次德率,次杆率,次奈率,次將德,服紫帶;次施德,皁帶;次固德,赤帶;次李德,青帶;次對德以下,皆黃帶;次文督,次武督,次佐軍,次振武,次克虞,皆用白帶。其冠制並同,唯奈率以上飾以銀花。長史三年一交代。畿內爲五部,部有五巷,士人倨焉。五方各有方領一人,方佐貳之。方有十郡,郡有將。其人雜有新羅、高麗、倭等,亦有中國人。其衣服與高麗略同。婦人不加粉黛,女辮髮垂後,已出嫁則分爲兩道,盤於頭上。俗尚騎射,讀書史,能吏事,亦知醫藥、蓍龜、佔相之術。以兩手據地爲敬。有僧尼,多寺塔。有鼓角、箜篌、箏、竽、箎、笛之樂,投壺、圍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戲。行宋《元嘉歷》,以建寅月爲歲首。國中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刀氏、解氏、貞氏、國氏、木氏、苗氏。婚娶之禮,略同於華。喪制如高麗。有五穀、牛、豬、雞,多不火食。厥田下溼,人皆山居。有巨慄。每以四仲之月,王祭天及五帝之神。立其始祖仇臺廟於國城,歲四祠之。國西南人島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這裏的刀氏,即爲百濟國的大姓,爲八族之一。在唐朝、遼國、元朝、明朝統治者的多次大軍打擊下,最終滅國,並被多次強遷國人入中原,其中即有刀氏族人。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南甸司:南甸傣族土司轄境相當於今雲南騰衝以南、龍川江以西以北地區,即今梁河縣九保鄉一帶。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公元1289年)設軍民總管府,由傣族首領貢理、貢鑾、貢祿管理所屬地區,元廷賜貢祿姓刀。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改南甸府,明永樂十一年(甲午,公元1414年)置南甸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改宣撫司,清沿明制,至1951年廢止。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南甸司:南甸傣族土司轄境相當於今雲南騰衝以南、龍川江以西以北地區,即今梁河縣九保鄉一帶。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公元1289年)設軍民總管府,由傣族首領貢理、貢鑾、貢祿管理所屬地區,元廷賜貢祿姓刀。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改南甸府,明永樂十一年(甲午,公元1414年)置南甸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改宣撫司,清沿明制,至1951年廢止。
1、刀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很廣: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東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廣東之吳川,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馬關、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族、景頗族、阿昌族、傣族有此姓。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楊慎《希姓錄》雲:“王驥平麓川,賜夷人以怕、刀、剁三姓。後染華風,改爲刀氏。”王驥,明宣德時兵部尚書。麓川,即今雲南之騰衝縣。
2、景頗族之刀姓,則由“遮上”所改,本爲房族名,“上”漢意爲“刀”,故取以爲姓。
2、刀
刀姓分布:主要分佈於西南地區。
刀姓起源:明時兵部尚書王驥平定麓川(故治在今雲南瑞麗),賜土著“怕”、“刀”、“剁”三姓。明、清時雲南土司多刀姓。佤族鄧刀氏,漢姓爲刀。雲南金平縣芒人雙木拜氏,漢姓爲刀。雙木拜傣語音“邏擺”,意爲勐擺地方的傣族,當是傣族溶入芒人羣體之後裔。傣、哈尼、阿昌、景頗等民族均有此姓。
變化:明時雲南刀姓有改姓刁者。
刀姓古代名人
刀京版第二十五代幹崖宣撫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