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凡閭〔 凡閭 〕
拼音fán lǘ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①、春秋時期晉侯支庶之後。(《急就篇》)一說晉唐叔虞之後。(《古今姓氏書辯證》)
②、周武王第九弟周康叔之後有凡閭氏。(《姓氏考略》)
東莞郡
《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有東莞縣,三國·魏·孟康注:“故鄆邑,今鄆亭是也。”鄆邑,是春秋時期莒、魯兩國長期爭奪的地方,或屬莒國,或屬魯國,因魯國有兩個鄆邑,莒、魯所奪之鄆邑位於魯國東部,故俗稱東鄆,《春秋·文十二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西晉杜預注:“鄆,莒、魯所爭者。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員即鄆也。”(《春秋左傳》,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西晉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員亭,故魯鄆邑,世變其字。”(《水經注·沂水》篇引)。
春秋時期的“東鄆”到了西漢時期改爲“東莞”,這個更名與“鄆”、“莞”兩字的古音相近有關。據《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寢。”東漢鄭玄注:“莞,音官,又音完。”(見《詩·小雅·斯干》鄭注,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民國熊會貞在《水經註疏·沂水》篇中雲:“《讀書雜誌·淮南內篇》十五詳言運、員二字通,運、鄆音同,鄆、員亦可通用。”(民國楊守敬、熊會貞《水經註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因“莞”字與“鄆”、“員”古音相近,所以漢代“東莞 ”縣名是由春秋“東鄆”音轉而得名。 春秋時的“東鄆”到了西漢時改爲“東莞”,同時還應與莞草有關。莞草即蒲草。上文所引“下莞上簟,乃安斯寢。”鄭玄注:“莞,小蒲之席也。”《斯干》這首詩記述了古代國君築成宮室後,與羣臣坐在莞席和簟席上共同設宴慶祝的場面。兩週時期,室內生活用品中,沒有椅、凳,人們坐的和躺的都是鋪在地上的席子,莞席便是其中一種。另據《禮記·喪大記》,莞席還用於古代貴族的喪禮和祭禮。西漢時期,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種莞織蓆”的句子。可見,莞草或莞席作爲古代貴族的生活日用品,普通百姓把它作爲養家餬口的生活來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周禮·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魚。”意思是說,正東地區是青州……那裏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那裏的物產主要是蒲和魚。現代學者研究認爲,《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職方氏》的這段文字說明,西周至戰國時期,莒、沂兩地盛產蒲草。《職方氏》將蒲草和魚相提並論,謂“其利蒲、魚”,說明這種草在古代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古代用植物名作地名的現象屢見不鮮。春秋莒國曾用“蒲”字作地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先遇莒子於蒲侯氏。”杜預注:“蒲侯氏,近莒之邑。”春秋衛國也有“蒲邑”(詳見《春秋·成九年》)。莒國的“莒”字,也是植物名,《說文》:“齊謂芋爲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謂別國方言也,借爲國名。” 總之,“東莞”地名源於春秋“東鄆”,是由於古音相近,轉借而得名,又因古代莒、沂兩地盛產莞草和莞席,當地以此爲生活主要來源,故取縣名爲“東莞”。
東莞郡
《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有東莞縣,三國·魏·孟康注:“故鄆邑,今鄆亭是也。”鄆邑,是春秋時期莒、魯兩國長期爭奪的地方,或屬莒國,或屬魯國,因魯國有兩個鄆邑,莒、魯所奪之鄆邑位於魯國東部,故俗稱東鄆,《春秋·文十二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西晉杜預注:“鄆,莒、魯所爭者。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員即鄆也。”(《春秋左傳》,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西晉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員亭,故魯鄆邑,世變其字。”(《水經注·沂水》篇引)。
春秋時期的“東鄆”到了西漢時期改爲“東莞”,這個更名與“鄆”、“莞”兩字的古音相近有關。據《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寢。”東漢鄭玄注:“莞,音官,又音完。”(見《詩·小雅·斯干》鄭注,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民國熊會貞在《水經註疏·沂水》篇中雲:“《讀書雜誌·淮南內篇》十五詳言運、員二字通,運、鄆音同,鄆、員亦可通用。”(民國楊守敬、熊會貞《水經註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因“莞”字與“鄆”、“員”古音相近,所以漢代“東莞 ”縣名是由春秋“東鄆”音轉而得名。 春秋時的“東鄆”到了西漢時改爲“東莞”,同時還應與莞草有關。莞草即蒲草。上文所引“下莞上簟,乃安斯寢。”鄭玄注:“莞,小蒲之席也。”《斯干》這首詩記述了古代國君築成宮室後,與羣臣坐在莞席和簟席上共同設宴慶祝的場面。兩週時期,室內生活用品中,沒有椅、凳,人們坐的和躺的都是鋪在地上的席子,莞席便是其中一種。另據《禮記·喪大記》,莞席還用於古代貴族的喪禮和祭禮。西漢時期,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種莞織蓆”的句子。可見,莞草或莞席作爲古代貴族的生活日用品,普通百姓把它作爲養家餬口的生活來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周禮·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魚。”意思是說,正東地區是青州……那裏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那裏的物產主要是蒲和魚。現代學者研究認爲,《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職方氏》的這段文字說明,西周至戰國時期,莒、沂兩地盛產蒲草。《職方氏》將蒲草和魚相提並論,謂“其利蒲、魚”,說明這種草在古代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古代用植物名作地名的現象屢見不鮮。春秋莒國曾用“蒲”字作地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先遇莒子於蒲侯氏。”杜預注:“蒲侯氏,近莒之邑。”春秋衛國也有“蒲邑”(詳見《春秋·成九年》)。莒國的“莒”字,也是植物名,《說文》:“齊謂芋爲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謂別國方言也,借爲國名。” 總之,“東莞”地名源於春秋“東鄆”,是由於古音相近,轉借而得名,又因古代莒、沂兩地盛產莞草和莞席,當地以此爲生活主要來源,故取縣名爲“東莞”。
1、凡閭(凡閭)
歷史上罕見之複姓。《中文大字典》引《姓苑》收載。《姓氏考略》注云:“周康叔後有凡閭氏。”康叔,周武王弟,衛國之始封君。東莞(今山東沂水)多此姓。
2、凡閭(凡閭)
凡閭姓起源:春秋晉侯支庶之後。一說,晉唐叔之後。周武王第九弟周康叔之後有凡閭氏。
郡望: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