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兀顏〔 兀顏 〕
拼音wù yá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兀顏(wūyán),中國複姓,金時女真人姓。源自烏丸部,後稱烏延部,以部落名爲氏。兀顏
即爲烏延之異譯,後獨成一姓。又作兀延。兀顏,女真語意爲豬,故此姓後人多改漢姓朱姓。
隴西郡,秦漢至隋唐行政區劃,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爲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爲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後改名隴西縣。漢時,天水脫離隴西郡。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
隴西郡,秦漢至隋唐行政區劃,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爲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爲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後改名隴西縣。漢時,天水脫離隴西郡。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
1、兀顏(兀顏)
金代女真族姓氏。漢姓曰“朱”。陶宗儀《輟耕錄》收載,未道其詳。清代滿族有顏氏,疑即金代女真兀顏氏之後裔。金代有兀顏·思可,降安路猛安人,安化軍節度使;又有兀顏·訛出虎,武寧軍節度使。
2、兀顏(兀顏)
兀顏姓起源:金時女真人姓。源自遼時烏丸部,後稱烏延部,以部爲氏。兀顏即烏延之異譯。
兀顏姓名人:
兀顏訛出虎,金時隆安府猛安人,大定中進士,任汾陽軍節度使。
郡望:隴西。
變化:後改爲朱氏。
兀顏姓古代名人
兀顏訛出虎南北朝,隆安府猛安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累官補尚書省令史,除順天軍節度副使,召爲治書侍御史、刑部員外郎、單州刺史、戶部郎中、河東北路按察副使、同知大興府事、秦州防禦使。丁母憂,起復泗州防禦使,遷武寧軍節度使,徙河平軍、兼都水監。坐前在武寧奏軍功不實,降沂州防禦使,遷汾陽軍節度使、兼經略使。興定二年九月,城破死焉。
兀顏畏可南北朝,隆安路猛安人。補親軍,充護衛,除益都總管府判官、中都兵馬副都指揮使,累官會州刺史。貞祐初,爲左衛將軍、拱衛直都指揮使、山東副統軍、安化軍節度使。土賊據九仙山爲巢穴,畏可擁衆不擊,賊愈熾。東平行省蒙古綱劾奏畏可不任將帥,朝廷不問。改鎮西軍,權經略副使,歷金安、武勝軍。興定四年,改泰定軍。是歲五月,兗州破,死焉。
兀顏思忠元朝,女真族,字子中,居東平。至正元年爲南臺御史,歷官總管、湖南憲僉、淮西廉訪副使、浙西廉訪使。在吳中,曾預玉山草堂觴詠之會,與王逢、朱德潤交往密切。詩文均有時名,所作流傳不多。《御選元詩》與《元詩選·癸集》庚集上,均存詩二首。《全金元詞》存其詞一闋。生平事蹟見《御選元詩》與《元詩選·癸集》小傳、《金陵新志》卷六。按:兀顏思忠,《草堂雅集》卷三誤“兀顏”爲“完顏”;《元詩選·癸集》誤作兀顏師中。
兀顏思敬元朝,女真族,字子敬,號齊東野老,居東平。兀顏思忠之弟。善書法,精於書畫鑑賞。《元詩選·癸集》辛集上,存其詩二首。在元人書畫題跋中,可見其跋語。生平事蹟見《元詩選·癸集》辛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