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伊婁〔 伊婁 〕
拼音yī lóu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伊婁姓,中國罕見覆姓,據廖用賢《尚友錄·伊婁姓》記載:“伊婁,後魏獻帝第六弟爲伊婁氏,爲十姓。見《官氏志》。”
1、伊婁(伊婁)
歷史上代北地區複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後魏獻帝與鄰第六弟爲伊婁氏,爲十姓(之一)。”(按:後魏獻帝名鄰,“與”字似衍。《姓氏詞典》注作“北魏可汗拓跋鄰次弟伊婁氏。”是矣。鄭誤。)或作“伊樓”。後或改爲單“伊”;一說改爲“婁”。北周有伊婁穆;隋代有伊婁謙。
2、伊婁(伊婁)
伊婁姓起源:鮮卑人姓,北魏獻帝以次弟(第六弟)爲伊婁氏。
伊婁姓名人:
伊婁信,北魏時中部太守,其孫伊婁穆爲隋大將軍、荊州總管長史、安陽縣伯。
變化:①後改爲伊氏。一說,改爲婁氏。②亦作〔伊樓〕。
伊婁姓古代名人
伊婁穆字奴幹,代人也。父靈,善騎射,爲太祖所知。太祖嘗謂之曰:“昔伊尹保衡於殷,致主堯舜。卿既姓伊,庶卿不替前緒。”於是賜名尹焉。歷金紫光祿大夫、衛將軍、隆州刺史,賜爵盧奴縣公。穆弱冠爲太祖內親信,以機辯見知,授奉朝請,常侍左右。邙山之役,力戰有功,拜子都督、丞相府參軍事,轉外兵參軍。累遷帥都督、平東將軍、中散大夫,歷中書舍人、尚書駕部郎中、撫軍將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嘗入白事,太祖望見悅之,字之曰:“奴幹作儀同面見我矣。”於是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封安陽縣伯,邑五百戶。轉大丞相府掾,遷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魏廢帝二年,穆使於蜀。屬伍城郡人趙雄傑與梓潼郡人王令公、鄧朏等構逆,衆三萬餘,阻涪水立柵,進逼潼州。穆遂與刺史叱羅協率兵破之。增邑五百戶。孝閔帝踐阼,拜兵部中大夫,治御正,進爵爲侯,增邑五百戶。尋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保定初,授軍司馬,進爵爲公。四年,除金州總管、八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天和二年,增邑二千一百戶。又爲民部中大夫。,衛公直出鎮襄州,以穆爲長史。郢州城民王道胥反,襲據州城。直遣穆率百餘騎馳往援之。穆至城下,頻破胥衆。會大將軍高琳率衆軍繼進,胥等乃降。唐州山蠻恃險逆命,穆率軍討之。蠻酋等保據石窟一十四處,穆分軍進討,旬有四日,並破之,虜獲六千五百人。六年,進位大將軍。建德初,代公達授荊州,復以穆爲總管府長史。穆頻貳戚藩,甚得匡贊之譽。入爲小司馬。從柱國李穆平軹關等城,賞布帛三百匹、粟三百石、田三十頃。五年,從皇太子討吐谷渾。還,穆殿,爲渾人圍。會劉雄救至,乃得解。後以疾卒。(《周書·伊婁穆傳》)
伊婁謙隋朝,字彥恭,本鮮卑人也。其先代爲酋長,隨魏南遷。祖信,中部太守。父靈,相、隆二州刺史。謙性忠直,善辭令。仕魏爲直閣將軍。周受禪,累遷宣納上士,使持節、車騎大將軍。武帝將伐齊,引入內殿,從容謂曰:“朕將有事戎馬,何者爲先?”謙對曰:“愚臣誠不足以知大事,但僞齊僭擅,跋扈不恭,沈溺倡優,耽昏麴櫱。其折衝之將斛律明月已斃,讒人之口,上下離心,道路仄目。若命六師,臣之願也。”帝大笑,因使謙與小司寇拓跋偉聘齊觀釁。帝尋發兵。齊主知之,令其僕射陽休之責謙曰:“貴朝盛夏徵兵,馬首何向?”謙答曰:“僕憑式之始,未聞興師。設復西增白帝之城,東益巴丘之戍,人情恆理,豈足怪哉!”謙參軍高遵以情輸於齊,遂拘留謙不遣。帝克幷州,召謙勞之曰:“朕之舉兵,本俟卿還;不圖高遵中爲叛逆,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乃執遵付謙,任令報復。謙頓首請赦之,帝曰:“卿可聚衆唾面,令知愧也。”謙跪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之責。”帝善其言而止。謙竟待遵如初。其寬厚仁恕,皆此類也。尋賜爵濟陽縣伯,累遷前驅中大夫。大象中,進爵爲侯,加位開府。高祖作相,授亳州總管,俄徵還京。既平王謙,謙恥與逆人同名,因爾稱字。高祖受禪,以彥恭爲左武侯將軍,我拜大將軍,進爵爲公。數年,出爲澤州刺史,清約自處,甚得人和。以疾去職,吏人攀戀,行數百里不絕。數歲,卒於家,時年七十。子傑嗣。(《隋書·伊婁謙傳》)